第124章(第3/7页)

在乾隆在查的时候,和珅就已经敏锐察觉到监丞跟学政来往还收下贿赂,所以才会急匆匆送上这折子来。

等真相大白,和珅的申辩仿佛有那么几分道理。

当然这就要看乾隆是相信呢,想继续用和珅,还是不打算用了。

如果他想用,自然会相信和珅的话,把人留下。

如果他不想用,哪怕和珅说的是真的,乾隆都绝不会继续用此人的。

不过如今看来,乾隆是不打算用和珅,他才会栽了。

永瑢也道:“皇阿玛想必觉得和珅既然放了诱饵等人上钩,就该提早告诉他才是。事后才说,实在很难说服人。”

和珅确实没动那些钱和玉牌,后来还随着折子一起送过来,一副原本就没打算收下的样子。

很可惜乾隆压根就不相信,还把和珅的祭酒身份给撸了,直接踢出了国子监。

这样的人不配为人师表,教坏了国子监那些学子,国家未来的栋梁怎么办?

要一个个跟和珅这样,先斩后奏,满嘴胡话,以后还得了?

沐瑶险些都要给乾隆鼓掌了,这事干得漂亮!

不过和珅确实年纪轻,就已经开始显露出本性来了。

给钱,他就愿意办事。

若是出了事,全都推到对方身上,自己则是撇清关系。

哪怕把其他人都得罪死了,和珅都要全身而退,这就足够了。

永瑢摇头道:“那位监丞就有些可惜了,在国子监呆了许多年,学问好,人品好,很得学生们尊敬。再过两年,他估计就能告老还乡,风光离去。”

如今就差两年,他却是身败名裂,只能灰溜溜离开国子监。

只能说监丞在继续坚持自己和孝顺母亲之间两难,最后还是选择孝顺母亲的。

乾隆最是孝顺,知道监丞的选择,只撤了他的官职,倒是没要他的性命。

监丞也没脸继续留在京城,带着家眷也没脸回老家,只匆匆找了个偏远的地方隐姓埋名度过余生了。

学政就没那么好运气了,贿赂上峰,还不止一个,败坏国子监的风气,知法犯法,被判了个斩立决。

沐瑶不由唏嘘,他有才干,其实耐心等一等,很可能就会成为助教了,可惜学政等不及,非要走捷径,于是就落得那么凄凉的下场了。

她感慨一番,又听永瑢提起和珅的骚操作。

乾隆念在自己提拔和珅进国子监,如今和珅犯错,只把人踢出国子监,并没有处死。

不是和珅最不该死,而是乾隆更爱自己的面子了。

另外就是,和珅为了戴罪立功,平掉自己的过错,还写折子告发了国子监跟他来往颇多的一位博士。

这位博士满腹才华,跟和珅很是能聊得来。

一来二去的,两人就成为好友了。

和珅无意中得知这位博士之前因为父亲去世,该是办丁忧,然后去奔丧。

但是当时这人正好在乾隆选拔博士的时候,于是压着没报,等一个月后自己选上后成为博士,他才报了丁忧回去奔丧的。

这事和珅就在后来上折子告诉了乾隆,这位博士友人自然也被撤职了。

其实在雍正之后,对官员的丁忧就十分宽松了。

只要报上,官员什么时候再去奔丧都可以,并不约束,而且丁忧的时间只需要三个月内,并不需要三年。

这博士是生怕自己错过这次机会才会瞒报,算是欺君之罪,下场自然不怎么好。

和珅如此大义灭亲,还以为能感动乾隆,哪知道反而让乾隆更加厌恶了。

沐瑶认为和珅在得知事情之后第一时间就上折子,那才叫大义灭亲。

如今是他落了罪后,这时候想要在乾隆面前刷好感,要戴罪立功,就把好友拿去祭天,那就让人有些不齿了。

沐瑶忍不住摇头,如今的和珅还稚嫩就已经如此,果然是本性难移,以后等手段圆滑,隐藏更深的话,还真是极大的毒瘤了。

幸好早些发现,也就断了和珅继续向上的路了。

永瑢并不知道和珅以后成长起来之后,得了乾隆的喜欢和重用,成为大清朝的第一贪官,只觉得沐瑶不喜欢他,自己看着和珅也不怎么喜欢就是了。

这事平息,换上了新的祭酒,国子监的博士和学政也换了人,就平静了下来,仿佛这些人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

乾隆处置得再快,该知道的人还是知道了,只是私下也不敢胡乱议论,免得惹来皇帝的不喜。

沐瑶却察觉出乾隆心情很不美妙了,哪怕过来的时候稍微掩饰一番,这脸色也够难看的。

也是,乾隆亲自看重的人,打算放在身边培养一番,后来送去国子监历练几年。

如果和珅是个踏实又才干的,几年后自然而然能回到乾隆身边去,然后平步青云了。

然而和珅却闹出这样的丑事来,乾隆只觉得脸面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