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第2/3页)

“有了这个合同,以后大家再也不用担心摘下来的茶叶卖不掉了,大家只要按照我们合作社的要求,好好把自己家的茶树伺候好了,我可以跟大家保证,在家里挣到的钱,不会比你们出去打工挣得少!”

光卖茶叶算什么?

江小满还没有告诉他们,他打算先在郎山村试点,利用茶园的空闲时间,发展林下综合种养殖经济,种蘑菇、养鸡、养山羊……到时候几样加起来,一亩地年入过万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过,虽然农大的老师们信誓旦旦说这项实验早就取得成功了,但江小满没有亲眼见到过,也不确定这种模式是不是适合他们郎山,所以,眼下只能先瞒着,让茶农们先把自家的茶园照管好,等茶叶收入开始稳定之后,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到时候他再推行林下经济模式,就会轻松很多。

最主要的是,这件事情他还要和山岩、郎英等人私下商量一下,把整个计划再完善完善,毕竟发展林下经济,也不能号召老百姓把东西种下去、养出来就不管了,产出的菌菇、羊肉、土鸡之类的,也要想办法找渠道帮助茶农销售出去。

羊肉和土鸡、鸡蛋之类的,他倒不是很担心,毕竟现在生鲜冷链物流也很发达了,只要不再发生像去年那样的超级流感,他和江鱼直播的时候就能卖掉一部分,要是还有没卖完的,到时候可以让山岩帮忙,联系一下市里的一些酒店餐馆之类的,给门店供货也是一个很稳妥的销售渠道。

蘑菇就更简单了,可以鼓励茶农多种植郎英那边做菌菇酱需要的蘑菇品种,到时候蘑菇采收下来,直接卖给食品厂,既能帮郎英解决一下原材料供货紧张的问题,又能顺便给茶农解决农副产品销路问题,运作好了,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只不过,这中间毕竟还牵扯到食品厂采购和生鲜线上销售的细节问题,还有这些茶农,是单个自己跟合作社签订供货合同呢,还是以村为单位?这些都要考虑清楚,免得中间出现什么矛盾。

事情千头万绪,但还是要一件一件的做。

拍完想要的素材之后,江小满就和山岩一起回去了,先顺带着把山春花夫妻俩送回去。

“春花嫂子,你跟哥现在养鸡场不做了,接下来打算做什么呢?”路上,江小满忍不住问道。

“我正想问你呢,小满,你看你德志哥,除了养鸡就只会开车,我们家还有一辆小货车,你们合作社以后要不要搞个运输队什么的?要的话,要不我让你哥先在你这报个名?”

“嘿嘿~那咱们可想到一起去了,我也想着德志哥会开小货车,我这边还真打算成立一个运输队,德志哥向来稳重踏实,我想请他做运输队的队长,德志哥你看行不行?”

郎德志大嘴一咧:“这有啥不行的?你哥我赚钱没你厉害,这开车带队的本事你可不如我,前几年咱们这发大水,县里征集货车司机帮忙运送物资,我还报名去帮了好几天忙呢,人家解放军还夸我呢,说我这技术,去开军车都能行。”

“你就吹吧!还开军车?你好好把小满的运输队给管好,别给他添麻烦,我就谢天谢地了!”山春花瞪了丈夫一眼。

干了十几年的养鸡场黄了,夫妻俩确实萎靡沮丧了一阵子,可一想到以后可以跟着江小满他们种茶叶,捡菌子,养土蜂,再加上运输队给开的工资,夫妻俩努努力,兴许比自己开养鸡场赚的也不少?

养鸡场虽然天天能见到活钱,但遇到年成不好的时候,养的越多赔的越多,看着卖出去不少钱,最后一算账,好家伙!一棚鸡还赔了好几千!

仔细想想,还不如找个工作拿稳定工资呢,最起码旱涝保收,虽然不会发大财,但也不可能血本无归,风险都是老板承担着,他们做员工的,就好好把分内事做好就行了。

况且,他们已经私底下打听过了,郎山村有些脑子灵活的人家,发现跟着江小满比出去打工挣的多,今年家里的男人们都没出去打工,春天进山挖笋子、捡菌子、摘茶叶,顺带着自己家也养上几十个蜂桶,初夏开始,山野菜出来了,又进山采山野菜、采二茬的菌子……

再加上住在家里,农村花销少,这么里外里一算,半年下来,一家人居然攒了有七八万块钱!这还没算上地里的庄稼呢。

好吧,庄稼确实不值钱,但今年郎山村的乡亲们已经学精了,大伙儿都知道,等初夏这一茬野菜忙完之后,江小满那边就要去各家的菜园子里收蔬菜做泡菜了。

因此,今年村里好多人家都不种洋芋红薯这些“传统农作物”了,反而把自家的山地精耕细作,改种了本地辣椒、长豆角、嫩姜、刀豆、宝塔菜、大蒜之类的,这些都是去年江小满那边收的比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