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第2/4页)

安腊塔汗命人赐座,询问中国开出了怎样的和谈条件。

柳竹秋有条不紊阐述己方的态度和拟定的措施,包括册封安腊塔汗为鞑靼王,双方通贡,陆续在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等边境重镇开通马市,除官市外,双方皆可设立民间的互市,让汉蒙百姓自由贸易。

安腊塔汗昨天听了金海桐的禀报,已与亲信和头领们商议过,内部也倾向和谈,但对方先求上门来,不多占点便宜是傻子。

他斜递眼色,一名大臣起身对柳竹秋说:“你们提的条件我们需要商议再看是否接受,另外要求你们每年要向我们支付二十万两银子的岁币。”

柳竹秋来之前孟亭元代表庆德帝授予她和萧其臻一定权限,鞑靼人若索要岁币,二十万两以内都可应允。

现在对方提出的金额正好在权限内,但柳竹秋并不想答应。谈判犹如做买卖,必须将己方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放弃任何讲价的可能。

她微微一笑,对那大臣说:“敢问大人,往常蒙汉两族百姓做贸易,哪一方的商品销量更大?”

大臣说:“你们的茶叶、盐和丝织品在草原很受欢迎,我们的皮货药材销路也很好,两边基本差不多吧。”

柳竹秋又问:“那蒙民在做交易时,是直接用自己的货物去交换汉民的商品,还是花钱购买?”

大臣回答:“我们的人不喜欢用钱币。你们的朝廷又禁止汉民用银子铜钱跟我们结算①,所以民间一般实行以物换物。”

柳竹秋总结:“据您的说法,两国的贸易供需是持平的。相互给出的货品售价也比较公道。如果我朝每年支付贵部二十万两银子,那些汉族商人知道贵部手里有了钱,定会将货品提价销售,以前一匹马就能换得五匹布,以后必须用两匹马来换,您说到时吃亏的是谁呢?”

大臣反驳:“我们拿银子又不是为了做生意,是打造兵器壮大军队,以便更好的保卫可汗,维持草原上的秩序。”

柳竹秋笑道:“贵部招兵买马要花钱吧,银子到了士兵和马贩手里都会流向市场,他们过日子少不了茶叶盐和布帛这类必需品,仍旧会去汉民手中购买。有钱的蒙民多了,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一出现供不应求,汉商们更要涨价了。”

她靠生意经向对方陈述拿现银的弊端,那大臣忙向安腊塔汗鞠躬,得他点头后转身与同僚们叽里咕噜商议。

等达成一致意见再用蒙语向安腊塔汗奏报。

安腊塔汗又点了点头,大臣便对柳竹秋说:“我们可以不要银子,你们就把二十万两银子折算成茶叶盐和布帛以后给我们吧。”

并且按当前的市价规定了货品数额。

这点柳竹秋寸步不让:“货品的售价是随产量波动的,遇到年成不好的时节产量少,价格就贵,比如茶叶和布帛,今年丰收价格低,说不定明年就涨价了,假如以货代币也只能按当年的市价结算。”

只规定金额,不限定货品数额,兑换比例就能掺水,到时随便找些荒欠涨价之类的理由少支付一部分,钱就省下来了。

蒙古人不傻,坚决要求按他们的意见来,谈判陷入僵持。

金海桐见柳竹秋据理力争,向安腊塔汗耳语,获得丈夫同意后高声说:“温大人,你们这样争来争去太费时间,昨天我见你射箭很准,不如同我比试一场,谁赢了就听谁的。”

对手不肯妥协,磨破嘴皮估计也讨不来好,这办法倒是个机会。

柳竹秋对骑射很自信,沉着接受挑战。

她和金海桐走出帐篷来到附近的空地,安腊塔汗和大臣贵族们都来观赛。

金海桐命侍从提来一只前几天刚捕到的苍鹰,指着它制定比赛规则。

“待会儿谁先射落这只鹰即可获胜。”

柳竹秋与她同时上马,使用同样制式的弓箭,并排站在一条直线上。

昨天她见金海桐射杀叛军,已知她是个中强手,因而严阵以待。

侍从打开笼子,那苍鹰早盼解放,出笼后振翅直冲云霄。

等裁判号令一出,柳竹秋抢先搭箭射击,可惜失之交臂。

失手时金海桐已打马冲出,她急忙扬鞭追赶,两骑一前一后风驰电掣追逐猎物。

苍鹰十分机警,不断变换速度和飞行角度,且远在高空,体型真似苍蝇。

二人都在跑动中,极难瞄准,但若停下来目标就会飞离射程,不得不持续追踪。

柳竹秋见金海桐动若星奔,一袭红裙翩然尘嚣之上,左右开弓,娴熟无比,飒爽英姿俨然木兰再世。

她深为钦佩又暗暗着急,怕被对手抢了先,不甘示弱地与之拼抢。开弓如满月,矫健赛猴猿。

苍鹰被追急了,忽然投梭般向下俯冲,妄图躲入前方的山坳。

金海桐趁势回身一箭,正中鹰腹,柳竹秋随后发箭,也射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