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2/3页)

她镇定自介:“弊名温霄寒,是京里来的举人,正有事求见文安县蔡明府,二位大哥可否帮忙引荐?”

说着递上十两银子。

锦衣卫从不心慈手软,收了银子还顺带接管了她的钱袋,一人本想上绳索,另一人听过温霄寒的事迹,说:“这书生在京城有点名气,是东厂张老公家的塾师。我们先不忙动粗,带去让蔡县令处置。”

二人左右挟持柳竹秋走出祠堂,连瑞福和马匹一同收缴,径直来到文安县衙。

蔡进宝摸不清温霄寒的来路,见面时还算客气,端着茶碗不阴不阳问:“温先生向居京师,今日何故来此啊?”

柳竹秋谦逊行礼道:“晚生久思烟霞④,这几日闲来无事,带着书童出城游玩,途经贵宝地,无意中看到唐公公的生祠,便进去瞻仰了一番。”

她不露痕迹地观察对方,这蔡进宝四十多岁,三角眼、鹰钩鼻、两条令纹深如刀刻,看面相就是个狡诈狠毒的角色。

他悠闲地喝了口茶,瞄着她说:“听刚才那两位役长说,你见了公公的塑像也不下拜,还公然发笑嘲讽,可有其事?”

柳竹秋并不否认,进一步说:“晚生正为此事求见。”

蔡进宝以为她想求饶,端腔道:“唐公公是何等人物?普天之下谁人不钦,谁人不服?别说你一个小小的举人,就是一品大员见了他也礼让有嘉。锦衣卫们并不听从县衙指挥,这件事恕本官爱莫能助,至多帮你说说情,或者替你给京里的亲友捎个信,让他们设法为你开脱。”

他故意刁难人,好趁机做笔人情交易,兴许还能和温霄寒背后那些权贵,比如张选志等攀上关系。

柳竹秋听了只是笑:“大人差矣,晚上求见是为着向您示警,真正铸成大错的并非晚生,而是阁下。”

蔡进宝重重顿下茶碗,一双小眼睛好似磨利的刀口。

“温霄寒,本官早听说你能言善辩,可这里是文安县,你想在本官的地界信口开河,还得掂量一下后果!”

强龙斗不过地头蛇,他任意耍点手段就能让温霄寒有来无回。

柳竹秋气定神闲,上前一步,压低音量说:“前阵子西安知府程一祥被削职,大人该听说了吧。”

中央朝廷每月都会印发邸报⑤,向各地政府传达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员人事变动,大案要案审断等重要讯息。

做官的可以不读书,但邸报是必看的,因此蔡进宝已获悉程一祥落马一事,听柳竹秋的意思似乎知道隐情,便暂缓辞色,让她分说。

“陕西长安县也有一座唐公公的生祠,程知府去长安公干时前往拜谒。在公公的塑像前伏拜多时,到了佛殿却只作了个长揖。事后有人报知唐公公,公公大怒,说‘我难道还能大过佛祖吗?’,盛怒之下将程知府革职查办,听说又牵出许多过去的官司,程知府如今身家性命都难保呢。”

唐振奇喜怒无常,对党徒呼来喝去,任意□□是众所周知的事。

蔡进宝听柳竹秋说得有鼻子有眼,以为她在京城人脉广,或许真打听到了鲜为人知的内幕,不由得悚然变色,紧张注视她,欲言又止。

柳竹秋精确复述他的心思:“唐公公笃信禅宗,礼佛志诚。那程知府只是怠慢佛祖就遭他降罪,而蔡大人您竟直接把佛堂建在祠堂之后,让人先拜公公再拜佛祖。这要是被唐公公知晓,能不步程知府后尘?晚生正是见大人一片孝敬唐公公的心肠反将弄巧成拙,才忍不住发笑叹惋,何来讥讽之意?”

话音刚落,蔡进宝额头滴下冷汗,忙起身作揖:“若非先生提醒,本官险些自误了。如今该如何补救,还望指点一二。”

柳竹秋说:“这还不好办,趁祠堂未竣工,让工匠赶紧调换塑像位置。”听他担心人手不够,顺势为那些被枷号在城隍庙的工匠求情。蔡进宝当即传令赦免工匠,催促他们马上复工。

他自言失察,冒犯了柳竹秋,与那两个锦衣卫档头协商后赎回她的财物行李,趁归还之机请她为祠堂写篇祝词。

柳竹秋正想敲他竹杠,就用一篇炳炳烺烺的文章换取他两百两银的润笔费。转身来到生祠工地,召集全体工匠包括受过枷号的那些人,将这笔银子按人头平分了,说:“蔡明府为督促你们尽快完工,特命我代他犒劳大伙儿。”

她专门找来那六个在枷号期间丧命的工匠家属,每人多给了一倍的银钱,助他们安葬死者。

蔡进宝很快得到消息,还夸温霄寒会做人,吩咐手下等他再来文安时好生招待。

柳竹秋初步掌握了这狗官的习气,在客栈休整一夜返回京城。那日领任务时云杉曾交代,若有消息上报,就在温霄寒的家门前悬挂两盏红灯笼。

她到家后先去张选志府上教完张体乾功课,当晚再叫瑞福挂起灯笼,次日下午有人送来一封密信,信中说本月廿日褚公子将去西海⑥游猎,命她于当天正午前前去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