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2/3页)

柳竹秋在他书房玩耍时看到他拟就的草稿,郑重劝止道:“当今圣上至孝无比,甚至赦免了先帝时代的许多罪臣。老爷在奏折上写‘中兴再造’四字,不啻为批评先帝荒废国政,曾置国家于危难垂亡之中,圣上看了必要怪罪。”

柳邦彦细一琢磨,顿觉此话鞭辟入里,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赶忙修改草稿,将“中兴再造”之言尽行抹去。

之后果有不少官员因表奏中涉及这类说辞遭受重谴,柳邦彦的上司同僚都获罪遭贬,独他无恙,事后还得以升迁,不能不说是托柳竹秋之福,而这一年她年仅十二岁。

发现女儿见地过人,柳邦彦便有意培养她这方面的才能,遇到疑难杂事都会让她发表看法。后来到了京城,一次太后思念小儿子长兴王,请求庆德帝召他入朝团聚。

亲王来朝本非常例,长兴王的封地远在湖广,往来一次劳师动众,少说破费数十万两银子,加上属官太监们沿途搜刮,地方官吏讨好奉承,定会使百姓破家逃亡,民生凋敝。

朝臣们纷纷上书向庆德帝直陈弊端,阻止长兴王来朝,可所写奏疏几乎都石沉大海。少数几封得到御批下发内阁公议,最后也没被皇帝采纳。

柳邦彦又随大流上表,柳竹秋听闻大臣们的意见都没了下文,对父亲说:“老爷若与那些大人们一个声口,只劝陛下体恤民情,节约财力,那结果定是一样,倒不如不上折子。既然要上就该换个角度劝谏,争取有所建树。”

柳邦彦让她献策,她说:“大臣们晓之以理行不通,那老爷便动之以情。可向陛下进言,长兴王来朝后虽可暂时缓解太后的思子之情,但亲王不能久居京城,顶多三五个月定要返回封地,那样太后必定难分难舍,比此刻加倍痛苦。到时陛下该如何安慰她呢?真到了那一时刻再后悔招长兴王来朝已无济于事了。”

柳邦彦照女儿的意思呈表,果然动摇了庆德帝的决心,促使他放弃召见皇弟,还传旨夸奖柳邦彦洞悉情理,连太后看了他的奏折都说他知情达理,不愧为人臣。

柳邦彦因此狠出了一把风头,心知功劳都是女儿的,悄悄奖赏柳竹秋一千两银子,算多给的嫁妆。

可自打经历宋强的冤案后,这种父慈子孝,齐心进取的好时光便一去不返。

那段时间柳竹秋日夜缠着柳邦彦苦劝他解救宋家老小,宋强被处刑后,她更是跪在父亲卧房门外,求他保全宋妙仙母女,头顶烈日,身披暴雨,不吃不喝,一动不动跪足三天三夜,直至不支晕厥。

种种惨像柳邦彦都历历在目,他羞愧,也后悔,可倒回五年前,他依旧会畏缩不出。

不经火灼不知痛,吃得教训方变乖。

唐振奇的狠毒手段,昭狱的血腥残酷他都曾亲身领教,明白奸党权势熏天,他去螳臂当车只会给宋强陪葬。总不能图一时义气毁了三个儿子的锦绣前程,断绝柳家世代绵延的香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他承认自己的圣贤书都白读了,再不能为子女们立身教。被女儿鄙视,故意任性使气来同他作对,他也能忍则忍。

刚才在酒席上听乔启光梁怀梦恣肆露骨地求娶柳竹秋,他懊恼极了。女儿才貌出众,明明配得上任何王孙公子,如今却连老朽匹夫也心安理得来觊觎,教他这做父亲的既屈辱愤懑,又恨铁不成钢。

当柳竹秋作诗嘲讽梁怀梦时,更令他心情复杂,怕她继续猖狂下去早晚惹出大祸,准备加以训诲,眼下被她一通抢白,嘴里就像塞了棉花,再说不出什么狠话来。

灯火在柳竹秋静谧的眼眸里跳跃,如同她暗流涌动的心思,早筹措好充足的说辞对抗父亲的责难,等了半晌却等来一句问候。

“你的病都好了?”

“……谢老爷记挂,孩儿已经痊愈了。”

“你三哥三嫂可还好?”

“三哥每日都来向老爷请安,老爷何不直接问他?”

柳竹秋熟练地喂父亲软钉子,柳邦彦正要训斥,忽见一个人影匆匆走来,柳竹秋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时柳尧章已进门了。

先时张鲁生登门,范慧娘没沉住气,派人去向柳尧章报讯。柳尧章以为锦衣卫夜入家宅会出大事,忙紧赶慢赶跑了来。

柳竹秋奉父亲命令向三哥叙述经过,柳尧章听得心绪起伏。

他知道妹妹今天在张选志府上结识了锦衣卫镇抚使,因此疑心这场闹剧是她一手策划的,当着柳邦彦不能露马脚,只得指着柳竹秋苦笑:“你呀,越来越胡闹了。”

柳邦彦把没对女儿使完的黑脸发给儿子,数落:“这还不是你惯出来的,每次淘气你这做哥哥的不说管教还一味袒护,等她来日铸下大错,看你如何收场!”

柳尧章不敢想象父亲若知晓柳竹秋犯下的过错早够柳家反复灭门好几次,会是什么反应。背心浮起毛毛汗,忙打哈哈糊弄,再迅速扯别的话题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