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清查免税(第2/2页)

因为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们第一时间并没有阻止。可这一个没阻止通过,哈哈,后头的事儿就有意思了。因为锦衣卫也好,东厂也罢,他们下去查的是举人以上的读书人无限制收取附田的事儿啊!

你说,这一个锅盖那么猛的一下掀开会是个什么结果?反正各地的读书人都快哭了!想说锦衣卫和东厂迫害读书人?不成啊,人家如今可有条理,可有脑子了,一上来就先将朝廷规定的,可以免税的田亩数额贴了个满大街都是。然后查一家,就将这一家的田地数目往外宣告,然后宣讲一下,因为少了这么多田税,以至于国用不足,杂税添加的后果。这么一来你说,他们能说啥?百姓看着他们眼神都不对了好不。

毕竟能拉上关系附田的是少数,穷苦的税都交不起的人家才是大多数,就是已经附田的,那不是锦衣卫他们还说了国家规定的田税吗,这国家规定和地方上收的可从来都没一致过,地方上往上不知道添了几成,这么一来他们还能觉得自己是占便宜了?啐一口觉得被骗了还差不多。

所以啊,借着这个事儿,皇帝几乎是刮地皮一般,光是各地的罚款就罚出了三四个水师重建的银子来。若是加上某些确实有巧取豪夺犯罪事实的人家被直接抓起来抄家的那些;难得干点正义之事的锦衣卫们,在百姓感激中帮着主持公道清理的一些官商勾结的大案;领着帮忙的卫所兵丁们清理的山匪山寨……哎呦喂,那真是,国库从没有这么富裕过呀。比张阁老积攒了几年的家底都厚实。

那皇帝这么干,下头就没反对的声音?有肯定是有的,可谁让这一次皇帝干得挺心慈手软呢,除了那些犯事儿的,寻常读书人家只罚了这些人多附田部分十年的税赋,没让这些人破家,功名上也只是全部降一级,没灭了他们上进的希望。官宦人家还特意放宽了五成附田数来统计,也没牵扯到他们当官的子弟。

这么一来……就皇帝以往的抄家名声,皇帝都这么给你们脸了,你们要是再闹事儿,那可就是你们自己不想好了。在百姓中名声已经被毁了一遭的情况下,再出手那很难吗?

人啊,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若是逼得没退路了吧,那勇气是说来就来,可这要是余地挺大的,还有胡萝卜在前头勾着,那这勇气……想想那头皮痒,水太凉的典故,就该知道他们会怎么选了。反正除了吵吵些,其他什么乱子都没起,这事儿就利索的办好了。

这事儿顺利的程度,皇帝很是诧异,他原本就是一时气不过,等着人派出去,多少也有些忐忑,总觉得怕是会闹出什么乱子,到时候怕是要挨先生和老娘的骂,可又不好出尔反尔,毁了自己金口玉言的人设,这才后头追了人去,让锦衣卫动作别太过火,留点余地什么的。

不想就因为这样,这事儿愣是变成了这么一个样子,他坐在殿阁里反复琢磨,怎么都没琢磨明白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变的。

他没琢磨明白,听到消息的包三儿一样也没琢磨明白,坐在工作间里反反复复的想,都没想出什么道理来。不过他心宽,又不在其位,所以啊,想不通就想不通吧。反正对于这结果他挺高兴就是了。

清理了这么一回,别的不说,国家税赋那一定能上升好大一截,国家有钱了,那军费也好,救灾也罢,就有钱能用了,这不值得高兴?

而有了这一次的震慑,地方上的士绅人家必定会缩头缩脑一阵,不敢太过指染百姓的土地,对于抑制土地兼并那是有好处的。

同时因为宣讲了国家税赋政策,和免税政策,小吏也好,地方官员也罢,想多加摊派那就要谨慎再谨慎了,毕竟愚民虽然好欺负,可同样也不缺少愣头青啊,若是他感觉被欺负的过了,来个告御状怎么办?或者更直接点?来个刺杀?撞死到衙门口?哎呦,想想这几年锦衣卫和东厂往地方上来的频率,他们可不觉得自己能一手遮天。别银子没拿稳,自己脑袋先送了出去。

最后一点,民心上皇帝也算是大大的收获了一把。知道皇帝并没想压榨他们,还派了人帮他们讨要公道,你说淳朴的百姓能不感动感激?百姓感激感动了,那起义什么的,是不是能少些?

包三儿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好好的盘算了一回好处之后,朝着皇宫的方向那是狠狠的大笑了几声。

虽然不知道皇帝这是无心插柳干的,可他依然觉得,这皇帝不错!若是他能多活几年,许是大明真的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