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第2/4页)

无疑,这是个好消息。

不仅能证明一个人的清白,更说明康熙对于火器制作态度发生了转变。而证明戴梓无罪,一系列调查取证工作都已经办妥,三法司再核查一遍即可。

四爷府众人的春节较为忙碌,因为要做足几年计划准备。

首先就是弘昐的婚事,不出意外今年年内成亲。

年前,皇上公布了新一届选秀的时间,拟定在开春后的四月进行。相较以往,初选时间提前几个月,这让有年内完婚需求的人家能顺利成亲。

四爷府就有这方面的需求。

出海西洋,势在必行,越早越好。

武拂衣在前几年就做了计划,因为废太子事件耽搁了两年,她真不想一拖再拖。考虑到孩子成婚,家长最好出席,远航定在弘昐婚后进行,那么婚期尽可能安排在上半年。

虽然皇室宗亲成婚自有内务府等部门安排彩礼宴席等大婚事宜,但做父母的不可能撒手不管。

此前向德妃表露了不愿年家人进门的态度,这件事也得到了明确的回应。

德妃表示已经与康熙商议了孙儿的婚事,就按照老四的想法给选一个娘家在朝中政绩平平的姑娘。

康熙删选了今年参选的秀女名册,圈了几个名字叫德妃到开选时暗中考察,也是让老四家提前观察。

选儿媳,这事就让乌拉那拉氏与李氏有够忙,春节里繁琐内务交给了宋氏暂管理。

宋氏表示她本人也很忙的,忙着搞出《历代农具汇编大全》。

一定范围内的攀比不一定是坏事,会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宋氏想编书就是被李氏刺激的。

「惊蛰客」的《初阶满汉英互译词典》在去年秋天出版了,被选做理学院教材辅导书之一。

这书竟然是李氏搞的?!

宋氏被四爷告之这一消息,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面对满是李氏字迹的反复修改原稿,不得不承认这英吉利文叫李氏学出来了。

同样是学习,同样学了七年多,自己怎么就混得比李氏差一大截?

位份上争不过,自己是格格,李氏是侧福晋,难道学习成果也得输一头?

宋氏对农学不感兴趣,也不喜欢下地,但也想搞出点成绩。

这几年也算瞧明白了,四爷有意维持府内现状,不打算再增添子嗣。刚好,她也不想鞍前马后,风里来雨里去陪着四爷在外闯荡。

外面的世界没什么吸引人。

宋氏就不喜欢到处跑。九年前,她随四爷去塞外避暑,正是那一年四爷被狼群围攻。

五年前,她拒绝前往木兰围场,但女儿茉雅琪不听非要随父同行。那次就发生了隆科多通敌案,温宪公主差点被谋杀。

经此两次,宋氏越发确定外面很危险。

她还有别的证据。

四爷南下考察,撞破拐卖人口特大案件。

去年南巡,四爷随圣驾去江南,废太子差点搞出爆炸谋逆案。

一次接着一次,四爷数次三番从阎王门前经过,难道还不能说明外出不安全。

宋氏不能讲真心话,她完全不想陪四爷作死。为女儿也做不到豁出命去,何况对没什么感情的四爷。

这种以命相陪的差事就交给武氏吧。不和她抢,更可怜这人没个孩子傍身,苦活累活却全做了。

可怜别人之后,更要为自己打算。

宋氏知道身在四爷府必须做点什么。

她的位份本就低,不能再被一波波比下去,否则别想有各种额外赏赐。

想做些能获得赏赐的事,兜兜转转只能绕回农学上。这条路本就是四爷指的,大方向不会出错。

不愿意下地,那就做书面工作,还能找女儿做外援。

茉雅琪如今常驻北郊庄子搞各种农作物实验。她在农学上的研究被康熙认可,给派了一支专业队伍做帮手。

宋氏没想要比女儿出色,就搞些农学历代发展考据。她好似在农学书的海洋里狗刨,不求多优秀,只求小有收获就行。

比如李氏学习英吉利文的七年后出了互译字典,那么她学农后十年也能搞本《农学考据初探》。

说是学农十年,已经摸鱼偷懒过了七年多,所剩时间不长了。之所以做此安排,因为那可能是四爷的回程日期。

四爷即将进行第二次离京考察。

宋氏不知道四爷具体去哪里,也说不清究竟走多久。她参考四爷上次带着女儿一起南下考察用了两三年,以定此目标日期。

事实上,武拂衣的西洋远航规划比宋氏预期更长。

计划去程走海路,而回程横跨欧亚大陆。一鼓作气,把欧洲诸国的动态都给了解清楚,估计四五年左右。

却不会向胤禛之外的人透露。就算对康熙也是糊弄隐瞒,就说是船去船回两三年足够。

为什么隐瞒?

道理很简单,一走四五年与离开两三年的感觉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