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第3/4页)

这一题的真实答案,却是谁也不能摆到台面上。

自此刻起,太子也顾不上给远在天边的老四找麻烦。

近在京城的胤禩,成了继胤禔之后,被太子党的主要针对目标。

朝堂上,必有因此生出的纷争。

康熙坐山观虎斗,趁此将理学院的首届学生都散了出去。

去年分批将部分学习两年的学生安排到各个实差上,虽然职位不高,但都是能锻炼人的岗位。

如今把剩余的也都安排好,准备缓一缓过三个月再进行第次招生。

从年初到年尾,就不能有些令人打心底愉悦的事?

康熙发现读老四家书时,心情终是与平时不同。

尽管这种愉悦与一般定义有差异,掺杂了担忧等情绪,但不用绷着那根勾心斗角的心弦就是非常难得了。

好在老四的书信里没有再发生拐卖案,也没有再一不小心又找到了谁谁谁的宝藏。

根据信中所写,考察队进入云贵,日子总体过得平稳。

所遇挑战主要是自然环境带来的,比如行路难,比如对当地气候要有一段适应过程。

这些困难早就在预料之中,咬咬牙就能克服。

一路行来,发现的另一个困难才是令人头疼——百姓有缺粮的隐患。

若是云贵两广的人口数量继续增加,现有的粮食产量就会出现供应短缺。

改良农具、提高产量、引进新的粮食物种等等,必须都搞起来了,也不妨多管齐下。

其中,重点提到推广玉米与红薯种植。

明朝年间,玉米、红薯就随商船来到南方,但都是被当做新鲜玩意,没有充作主食之一。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而红薯比玉米的种植范围还广一些。

经过实地勘察,山区高地即便没有平原的耕地,但也能让玉米茁壮生长。相对而言,玉米比其他主粮作物更易存活,而且产量高。

云南东部的某些山区已有成功种植经验,这就随信附上了具体的情况。

不但如此,一路上收集了所遇到了玉米、红薯等作物的不同品种。

对比不同品种间的产量高低、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期待杂交培育出更高产量的新品种。

深入做这项农业研究的不是别人,正是茉雅琪。

康熙瞧着随信而来的资料。虽然孙女一笔毛笔字不够漂亮,但书写的内容通俗易懂又数据详尽。

好!很好!非常好!

有关农作物报告起内容最重要,这一份报告比那些尸位素餐朝臣写的奏折不知强了多少倍。

康熙能够预见到,老四家的小女儿照此节奏发展下去,假以时日是能活万万人性命。让人不饿肚子,这是极大的功劳。

茉雅琪没有任何夸大其词,写得清楚不饿着与吃饱饭是两回事。

那需要前赴后继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从农肥、耕田技术、育种等等方面进行不断改良。

她能做的就是先跨出一小步。希望天灾干旱来临时,灾民都能吃上一点粮食。

哪怕那些玉米的品种口感不够美味,哪怕那些作物平日无法被当做主粮,但有此辅助起码能减少被饿死的人数。

康熙表示很认可,做实事从来都是一步步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茉雅琪,这个孙女的名字开始被他放在了心里。然后,主动还找来玉牒翻了翻,确定小姑娘快十岁了。

十岁,还早。

康熙算了算时间,他嫁女儿基本都等公主十六七岁,而老四嫁女儿也不必着急。

说是不急,但下意识将找孙女婿的标准已经给制定起来了。首先充分吸取经验教训,不给找佟家那般的勋贵权臣了。

人品最重要,孙女喜欢与压得住也很重要。

茉雅琪要一直保持好心情,不被琐事困扰,才能在改良农作物上发挥更大才能。

想了一堆有的没的,似乎有一件事忘了,是什么忘了呢?

康熙摸了摸脑袋,总觉得该注意某件事,却又一时半刻想不起来了。

*

*

万里之遥,广粤之地。

武拂衣携胤禛、茉雅琪、温宪,在康熙四十五年的腊月下旬来到广州府。

去年年中彻查拐卖案后,四人就与胤禟在湖南分开。

尽管调查人贩团伙与处理李自成宝藏耽误了一点时间,但总体还是按照考察团的原计划行事。胤禟带着侍卫收了一批珍珠先往广州去了,向西洋商人打开珍珠奢侈美白产品的新大门。

考察团主体进入贵州、云南、广西,这一路主要记录当地不同风俗与民生情况。

武拂衣从旁辅导,让茉雅琪主笔写的农业报告,又叫胤禛审查了有无用词逾越或疏漏,再将一摞摞寄回了京城。

走了一年半,告别高原山地,在年末时分来到了广州府。

广州府,肉眼可见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