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第2/4页)

湖南与两广、贵州相邻,届时视情况而定先去哪里。而回程可能骑马,但也要具体情况。

胤禟不是全程同行。

去年,提过养殖珍珠与安置游民的方案,他主要是去考察哪里适合做养殖地。依照气候条件,太湖与洞庭湖都是不错的选择。不必非得二选一,可以全都要。

养殖珍珠以年为周期,不能等养出来再找卖家。

这次南下先收一批珍珠,搞出珍珠系列化妆品,然后给广州的欧罗巴商人去卖。

先试试水,这东西能否在西方似瓷器、茶叶等被受追捧。广告词也想好了,贵妇人才能拥有的殿堂级美白产品。

“等到了扬州,各自行事。九弟自去打探养殖珍珠的情况,我等就多逛一逛,将街头巷尾的世情都给记录下来。”

武拂衣说着大概行程安排,这次南下没有亟待完成的具体事件,主旨就是瞧一瞧市井百态。“随后,慕名拜访几个人。”

去拜访谁?

首先点名黄履庄。

若问他有何奇异之处,先列举一串名词:木轮自行车、千里镜、湿度计、温度计、器械狗……

这些全都是黄履庄发明制作的。

不错,不是来自西洋,而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发明制作。

武拂衣准备出京考察前,去理学院找几位老师聊了聊。

所谓人以类聚,问问他们有没有认识民间奇人精通数理格物。

数学大家梅文鼎给推荐了如此一位实操派奇才黄履庄,他在扬州亲眼见过那些设计发明。

黄履庄年幼丧父,初时靠着亲戚接济度日,后来依靠以售卖自制的新奇物品赚取生活费与私塾学费。

早在顺治年间,他在孩童时期就做出了机关木人偶。虽然后来没能考取功名,但对于数理格物的研究自成一派。一些发明事迹也被记录在《虞初新志》中,但因为不喜应酬往来,他并没有名声大噪。

前年,即康熙四十二年,皇家理学院成立。

梅文鼎写信给黄履庄,邀请他北上来京城,以其水平足以胜任教师,却被婉拒了。

黄履庄回信,他年纪大了,已经年近五十。

腿脚不利索,懒得动弹,更不提从来没去过北边,怕是适应不了新环境。

这些都是借口。

论年纪大,梅文鼎都七十多岁了,但也没有强行规劝。

人与人不同。

梅文鼎与皇上的重臣李光地交好,虽然人不在官场,却能适应这番复杂环境。

黄履庄却不一定能应对京城的人际关系。这地方一块招牌砸下来,压死的五个人里面有一个就是做官的。

真才实学与出人头地是两回事。

武拂衣却打定主意要见一见这位奇人。

不全是因为理学院的推荐名单,也是因为她拜读过了黄履庄的书《奇器目略》。

去黑市买书那一次,不只是买了《金瓶梅》,也买了一些颇有意趣的书。

《奇器目略》正是黄履庄所写,主要记录了半生发明。

不知情的读了会当做是天方夜谭,谁又能想到里面的东西极有可能都能找到对应实物。

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过扬州而不访。

三月末,扬州风暖。

桃花开了,人面却不知何处去。

根据地址寻去,真是不巧,黄履庄在二月就离开了扬州。

听留守的小厮说,他家老爷往湖南去访友,最快也要来年才会归家。

武拂衣扑了一个空,可也确定了一件事。

黄老年近半百,身体健朗,时不时就出远门访友。

他回绝理学院教师一职的邀请,是不耐规矩束缚,也不喜欢与达官显贵打交道。

主人不在,想要一睹他的发明创造只能通过迂回之法。

这就去找了同住扬州城的黄履庄表兄,戴榕保管着部分发明器物帮着售卖。

像是木轮自行车,这样的大件需要订购,暂时缺货。

武拂衣购入了千里镜、验燥湿器、验冷热器等等小物件。

正如《奇器目略》的记载,这些物品非常实用而非徒有外表。检验湿度、温度的器物能直接运用到珍珠养殖的水体环境监测中。

“这样才对。”

胤禛一一试用了这些器物,不掩喜悦。

“爷就说大清岂能落后于欧罗巴,这些奇巧之物是能更甚对方一筹。”

武拂衣没让胤禛嘚瑟,一盆冷水泼过去。

“民间再多奇人又何如。官府不会用也不去用,只能让这些技术成为了一段流言传闻。”

”以前是,但今后不同。“

胤禛放下湿度计,下意识环视一圈,压低了声音道。

“八旗大姓权贵、南方文人之中有头有脸多的,多是有派系立场,或支持太子或另有心思。斗争可以是大换血,也可以是培植起一个新党。汗阿玛开设理学院就是为此培养新党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