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第2/4页)

不给后来人增加工作量,是同为打工人能给的善意。

这种为人着想的品质怎么能是贪财,但谦虚如她就不自我表彰了。

武拂衣略过这一茬,向胤禛伸出一只手,摊开向上。“我知道你准备好了,拿出来吧。”

拿什么?

肯定不能是荒唐的纯金无字匾额。

换个人就会被这种毫无提示发问给问懵了。

胤禛却立刻就听懂了。听懂了,才会冷笑。“呵!你这是有恃无恐了。”

“瞎说什么大实话。”

武拂衣眼看胤禛要脸黑,立刻改口:“这是相信你本领高超。行事周全,博古通今,谋定后动,面面俱到……”

“打住,别搁我这里练成语。”

胤禛没有再听浮夸的夸奖,去书架上取来一摞书。分别是《老学庵笔记》、《博物志》与《论衡》等等。

两人的一番哑谜,谜底就在几本书里。

武拂衣让胤禛快点拿出来的,正是对历代对鬼火研究的文献。

胤禛既然知道夜探乱葬岗一事,必是查一查相关内容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孩子们给出的夜探理由是去验证鬼火起源,哪怕康熙不做要求,他也会一探究竟,是把那些文献资料准备妥当了。

文献搜集工作确实已经完成。

不必怀疑古人的智慧,汉代就有相关观察。

王充在《论衡》提到:“人夜行见磷,不象人形,浑沌积聚,若火光之状。磷,死人之血也。”

后来,晋代的《博物志》也提到了鬼火:

“斗战死亡之处,其人马血积年化为磷。磷着地及草木如露,略不可见。行人或有触者,着人体便有光。”

同时,也写了接触后的反应,“后其人忽忽如失魂,经日乃差。”

文章中没能解释这种症状的原因。

胤禛在此次批注,乍一看像是被邪气入体而失魂的现象可能是中毒。

他经历过真正的魂魄不稳的症状,那种滋味并非书上所言。

而对比来看古人记录的失魂,更像是接触含磷物后中毒。是会头昏恶心、浑身无力,甚至意识模糊。

如果制作火折子操作不当,加入白磷的计量出了错,使用者也会出现相似病症。所以说,鬼火与磷火有关联。

时至南宋,依旧有部分人能够意识到磷火不是鬼怪作祟,而是尸体某类物质演化。

陆游就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写了,十几岁的时候在郊野见过青色鬼火。

究其原因是因为兵乱导致死亡增多了,人血形成了磷。后来战事稍歇,见到磷火的机会就少了,世人偶然瞧见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大惊小怪。①

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古人不是一味迷信鬼神之说,也有试图给鬼火的形成找自然原因。

武拂衣没有厚古薄今。

古书提到的磷是人血,却不知而从尸体转化为鬼火的磷化氢更多来自于骨头。

尸体骨头的磷酸钙,在一系列自然反应变成磷化钙。

磷化钙后遇水反应成为磷化氢。磷化氢的燃点不高,夏日气温到了四十度左右,足以点燃它了。

本次乱葬岗闹鬼,虽说发生在四月初的清明,但遇上了天气温度有异。

那几天,京城及郊外的气温比往年要高上很多。颇有早早入夏的感觉,正好符合了磷火燃烧的条件。

胤禛查阅了历代文献,让孩子们的实验论证有迹可循。

武拂衣从现有材料中提供了步骤,如何用人尸骨骼与自然矿物分别制作一场鬼火。

通过对比证明,所谓厉鬼现身乱葬岗不是被找人索命,就是一种不带爱恨情仇的自然现象。

当然,整个实验要注意安全操作。

古籍都提到了遇上鬼火的失魂后遗症,说明了埋骨之地会形成对活人有害的物质,岂能不引起重视。

*

*

六月初一,夏日天晴。

入夜后,在理学院的大庭院内,展开康熙朝的第一次公开实验——人造鬼火。

由于场地限制,不是所有夫子与学生都能亲眼旁观。

围观名额有限,朝中大臣不乏有感兴趣者,请求皇上应允批准入内一观。

二十五天过去,关注这一事件的人差不多都心里有数了,鬼火的来源与厉鬼索命无关。听说皇上在批准公开实验之前,在皇宫内已经见过鬼火形成全过程了。

今夜当众再演示一回,一来为了服众,二来也是教育大家动动脑子,不要有的没的就往鬼怪之说上瞎扯。

京城是天子脚下,哪怕是城郊乱葬岗也不会有什么厉鬼索命。

发生了吕家那样被疾病缠身的情况,多是因为在坟地沾上了疾病。

那些死人生前得过哪些病也不好说,所以还是尽量避开,不要去尸体堆积处。

“瞧!真是青色鬼火!”

“哇,红色的火焰也被弄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