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第3/4页)

武拂衣又看向两个孩子,“上书房呢?除了弘昇,还有其他人读过吗?”

弘昐与弘晖齐齐摇头。

弘昐说:“没了。我们都觉得这书的配图不适合小孩子看。”

弘昐也就十岁,听他这话似乎故作成熟。但在众皇孙的年龄排序中,他排行第二,仅比皇长孙弘晳小了几个月而已。

他说不适合小孩看,真是认为弟弟们年纪小,需要注意阅读内容。至于弘晖与弘昇,情况当然不一样。住在一个屋子里,他也能照看着。

这个书籍传阅的范围不小了,一群人瞒得真是不错。

从去年年底开始流通,到今年四月末暴露,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

“好了,你们先回房立刻休息,睡不了一会都要早起。”

武拂衣示意两个孩子可以走了,然后叫住了想走的胤祯。“十四,你留下,为兄还有话与你单独说一说。”

弘晖、弘昐朝着十四叔投去关心又同情的一眼,但都不敢继续在书房停留。

胤祯苦兮兮地重新坐回椅子上,不解地问:“四哥,刚刚你不是说最后一个问题了吗?还有什么事啊?”

武拂衣先目送了孩子们离去,等书房门被合上,她才去书柜里找出一本书。“《罗大贵与朱小妹》,这个书名耳熟吗?”

胤祯顿时僵住了,四哥认出他是原作者了?

当下,努力调整表情,磕磕巴巴地否认。“不,不,不熟悉。”

“是吗?”

武拂衣把书塞给了胤祯,“那么你拿去瞧瞧,这书也别有意趣。”

胤祯动作僵硬地接下书,有些不敢置信,难道四哥觉得他写得很好。

武拂衣仿佛以评价陌生作者的闲聊口吻说:“也不知道此书作者「似是而非」会不会涉足灵异志怪故事?是不是觉得去墓地走一遭,见识了真实的尸体更能激发灵感,其造诣就能超越聊斋先生。”

什么是指东说西,含沙射影?

这就是了。

胤祯非常肯定四哥讲的就是他。不但认出了「似是而非」就是他,更是看穿了他去乱葬岗的动机不纯。和别人不一样,他去墓地不是去搞科学实验的,而是去汲取灵异灵感的。

武拂衣怎么可能看不出。让胤祯负责牛痘推广两年多了,就没见他对医学有兴趣,总不能是性情突变了。

真相往往藏在真假参半的话语里。

适才,胤祯主动提到蒲松龄,那还真就是刺激他力争上游的原因。

争一争上游,不一定要谁在朝中有实权,也可以是谁能问鼎大清第一通俗小说作家的宝座。

“好了,你可以去睡了。今天歇在这里,别来回折腾浪费时间,明天一起入宫。”

武拂衣没有把话彻底挑明,话到此处刚刚好了。

“说起来,书虽好也要慢慢看。故事内容太刺激,一下子阅太多的话,怕是心脏吃不消。你觉得呢?”

“啊?”

胤祯正在发愣,没想到四哥没再深究到底。紧接着被提了一个问题,四哥后面的这些话什么意思?

很快,反应过来。

胤祯懂了,此去乱葬岗的原因不能对康熙全部直说。说去搞科学实验是实践精神,但说去获得志怪小说灵感就很离谱。

哪怕要坦白写书,也要徐徐图之,不能一股脑全交代了,免得刺激康熙大发雷霆。

“四哥,我明白的。”

胤祯保证,“将来向汗阿玛推荐这些书籍,是要慢慢来。”

“行了,先把天亮后的一关给过了。”

武拂衣对于胤祯是否向康熙坦白写作一事没给具体表态。这还得找契机,此前就当做不知道十四的大作家身份。

**

**

两个时辰很快就过去。

寅卯相交,天色蒙蒙亮。

再过一会早朝就要开始。

武拂衣得到过康熙的明旨不必去上朝,所以准备带着十四与两个孩子去乾清宫候着,等康熙下朝就向他解释情况。

与顺天府府尹钱晋锡达成了默契。

雍郡王不对吕家人喊打喊杀,钱晋锡也给雍郡王一些面子。

钱大人表示在朝会后向皇上说明乱葬岗之事,不在朝堂上议论,只在南书房单独向皇上陈述案情。不言而喻,这两者的区别可大了。

此刻,四爷府内几人稍微吃点东西也要出发。

不能让康熙等,即是请罪就要有态度,必须在朝会结束的辰时之前到位。

正在早餐时间,苏培盛来送消息。

从城外北郊庄子送来的一封信。传信人说武侧福晋表示四爷昨夜临走有公文忘记带走了,宵禁结束立刻叫人给捎来。

武拂衣昨夜赶往城内顺天府,离开前与胤禛说不了几句话,也根本不可能留有公文。

当时,胤禛争分夺秒讲了钱晋锡为官的态度。

然后两人达成一致,不论是什么导致乱葬岗事件发生,康熙交代时都要抓住一个核心词「实话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