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第3/3页)

弘晖、弘昐是去上书房读书,哪怕要练武也是在皇家演武场,哪里有悬崖绝壁,有哪里会有成批不死不休的杀手?

“有关伴读,我拟了一份名单。”

胤禛硬是把话题给拽回正轨。

“福晋与李氏在春节里应该会问此事,也许想让孩子们与外家多亲近些。这事有点难办,乌拉那拉家与李家的年轻一辈挑不出一两个可用的人。”

武拂衣想得开,不似胤禛似的要一下子把最好的都塞给儿子们。

这会也能看出胤禛其实受了康熙的影响。康熙不给儿子们足够的关爱,胤禛反着来,恨不得一步到位给儿子们把路都给铺平了。

“能力是能锻炼出来的,关键还是人品要好。你给定个范围,另外叫福晋与李氏也给一些推荐,最终也让孩子们自己选一选。”

武拂衣不限制孩子们是否与外家亲近,把握好尺度就行。

“另外,你别把伴读的时限性给定死了。说到底也就是一起上学的同学,合则聚不合则散。挚友难觅,期望值不必拉太满。”

胤禛何尝不懂,但没能从康熙处得到的,不希望孩子们也得不到,更不希望孩子们重复他的老路。

日后回忆宫廷生活,几乎只有暗流涌动与勾心斗角,兄弟之间难有诚心。为什么一直喜欢胤祥的性子,就是因为十三弟对他够真。

想到此处,这是羡慕又探究地看了一眼武拂衣。

老鬼毫不在意去留得失,淡然的心态引人羡慕。或是她习惯了聚散无常,说不准以前就活在有什么就是不能有永恒信任的世界里。

**

**

这个冬天,不只一个人在想孩子们的教育。

乾清宫,康熙在翻看皇家玉牒。

赶在年底封印前,不情不愿地给保泰正式册封,让人正式继任了福全的裕亲王爵位。

真要拖到来年,指不定就被瞧出是对去世的福全有意见了。哪怕非常不喜福全临死直言厌恶太子而推荐胤禩上位,但现阶段都不能表露出来。

康熙对如何对儿子们感到心累,索性就关注起孙子们的情况。

已经意识到当年教育儿子们的方式出了问题,但为时晚矣只能将错就错。

不过,至少对待孙子们的教育不能再似以往。另外,既然暗中决定给老四继位的机会,更要考察一下他的孩子怎么样了。

这会翻开玉牒对比儿子们的各家情况,很直观发现了一件事,老四家的孩子最养得住。

老大胤禔,有一子弘昱,七岁。

太子,有一子弘皙,九岁。

老三胤祉,有一子弘晟,五岁。

老四家,三个儿子。弘昐九岁,弘晖七岁,弘昀两岁。

老五胤祺,一子弘昇,七岁。

老七胤祐,有三子。弘曙六岁、弘倬三岁、弘昕一岁。

老八没有孩子,而老九没有儿子。老十在今年年初刚有一个儿子。

瞧着这一串名单,老七家与老四家活下来的儿子数量最多。胤祐却是经历过丧子之痛的,今年就有一个儿子不幸夭折了。

如此看来,老四生了三子一女都健康活着,这就很不错了。

说明老四对养孩子真的用了心,以往为儿女计的那些表现全都是真的,没有弄虚作假。

康熙清楚没能养住孩子也不一定是疏漏不用心,宫里曾经夭折的孩子也不少。

但还是欣慰,从老四用心照顾孩子联想到父慈子孝总有源头,老四应是从自己身上学习了怎么做父亲。

朕也成功了,没有失败到底。

康熙获得了自我安慰,然后就开始搞事情,他要关心孙子们的学业。

具体课程安排必须与以前教导儿子们有所区别。

四书五经要学,骑射功夫要学,理学院的数理格物也要学。

春节之后,正式上学。

在此之前先搞一次摸底考试,时间就定在大家都有空的正月初十。不只是皇孙,也面向皇亲宗室与高官子弟。

五岁以上,十二岁以下,一同参加摸底考。

通知是在除夕夜的年夜饭上宣布的。

饶是武拂衣,当场听到这个消息也是震惊。

不是吧?还来摸底考,这举办考试是会上瘾吧?!

这次,她保证真的没怂恿半个字。康熙也够丧心病狂,除夕通知,初十考试。

在场吃年夜饭的,不论家长或小孩,真是凭着坚定意志力没有扔筷子。

一遍遍在心里重复,举办且通知要考试的人是皇上,所以不能翻脸,不能翻脸,不能翻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