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第2/3页)

胤礽非常诧异。哪怕知晓康熙与主考官生出嫌隙,闹出了何焯三人被破格录取,但不曾料到熊赐履居然选择就此离开朝堂。

这人竟是退得如此彻底吗?!哪怕是向康熙妥协,也不用彻底投降,竟是一战也不战吧?!

劝说也是没有用。

熊赐履表示早年辅佐皇上,希望君臣之间善始善终,至少明面上如此。他是儒家出生,不愿步索额图的后尘,最终落得一个恶名。

胤礽听得明白,他留不住人,因为康熙只给了二选一的单选题。

熊赐履要不就是自动请辞,好歹还能留个好名声。

这样也能消弭此次科举考官们与皇上的冲突矛盾,不让康熙扩大打击面,把其他南方文臣也牵扯进来。

若非如此,去年索额图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熊赐履也许没有索相那般的罪行累累,但是他也别想全身而退,别想保全这一世的美名了。

索额图不见棺材不落泪,熊赐履却是选择了及时止损。

胤礽不甘心,但也不能对熊赐履彻底翻脸。

人走了,茶不会立刻凉。只要熊赐履不死,影响力仍在。作为太子哪怕得不到那些官员的全力支持,至少不能把人都得罪死。

不顺心的事接二连三,压力一天比一天大。

哪有心情去读数理格物,岂不是让本就头疼的脑子越发头昏脑涨,要放松也是去找如花似玉的女眷。

桩桩件件,导致了眼前的困境。

胤礽瞧着试卷,多处空白。一些曾经学过的知识,如今也没法得心应手地作答。只怕此次是要颜面尽失,只能考个倒数了。

话说回来,不管这次摸底考是不是坊间传闻是何焯撺掇的,之后也绝不会让此人好过,何焯别以为就能安安稳稳在京城当差。

考场中,有人似热锅上的蚂蚁,就有人下笔如风。

武拂衣奋笔疾书,而否认她是此次考试的始作俑者。

提出摸底考且设计考卷的人是胤禛,这会他应该在北郊院子悠闲午睡。

眼前的卷子,并不是胤禛设计的原题版本。

武拂衣上交给康熙后,特意说了不妨请其他学者拟定其他考题。

自己也要参加考试,那么公平起见应该要换题,所递交的试卷初稿就当做是提供些许思路。

今天一看试卷,便知道康熙花了心思。没有一道胤禛设计的原题,但把要考核的知识点都给把握住了。

据说五天前,梅文鼎、陈厚耀被请入宫,两人在数理方面颇有建树,应是用短短五天设计出这套卷子。

武拂衣认真作答,没有产生任何怠慢或轻视的心态。

反而仔细阅读分析每一道题目,从字里行间推测这个时代数理学者的思想认知。

一个半时辰的摸底考终是结束。

交卷离场,几人欢喜几人愁,等待两天后分数出炉,也不知道皇上会不会将差生公开处刑?

这次,康熙没有传召老四入宫,而是与临时招来的出题者陈、梅两人批阅七十三份试卷。

比起批阅多数考生给出不知多云回答,陈厚耀与梅文鼎更希望做一件事,他们很想见一见原始版本试卷的出题者。

无奈,皇上说递交试题的五三山人性情孤僻,隐居避世,只能让两位臣子失望了。

世上叫人失望的事岂止一二件。

至少陈、梅两人是暂时被假消息蒙蔽,说不定将来有一日还能得偿所愿。

康熙编了瞎话,隐藏了摸底考是老四的提议,为了保护老四不被群起而攻之。他却没臣子的幸运,因为自己所产生的失望是源于真相而非善意的谎言。

翻阅众人的答卷,越发确定老四的建议是对的,必须尽快设立理学院,正式将数理格物之术传播来来。

七十三位考生,或是皇室宗亲或是权贵子弟,全是去年年初被送了牛顿《原理》的那批人。

撇除老四,只有堪堪五人成绩尚可,胤禟、胤祯、胤祥、胤祐以及纳兰富森。

其余六十七人,比如老三胤祉、比如佟家的庆复是勉强达标,而更多人都是满分一百只取得三四十分的水平。

令人最失望的是太子的答卷,尽然勉勉强强才三十分。

胤礽不该只有这点分数,他年少时课业优异,也深入学习过数理之学。

康熙记得清楚,自己所著的数理论述都教过太子。

胤礽不是毫无基础,但凡稍许上心,去年拿到牛顿《原理》后认真读一读,他就不会给出这份答案。

读书不用功,奢华无度的享受却是一天不停。

从内务府调取的记录,毓庆宫的吃穿用度堪称整个皇宫之最。

瓷器、皮草、绸缎、茶叶、首饰等等,太子及其女眷的花费远超皇上与太后加起来的开支。

这些奢侈品绝大多数都从江南采买运来。

都说上行下效,胤礽使用这些物品据说是效仿汗阿玛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