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第3/4页)

胤礽啊……

康熙尝试与这个儿子去交谈,奈何又是一次不欢而散。

可以看出来胤礽丝毫无悔改之意,也不认为构陷陈鹏年有错。哪怕是能臣干将,为了他的利益牺牲也无妨。

这哪是贤明储君该做的事吗?!

正值此时,康熙收到了老四来的折子。

老四谈及希望能去一次东瀛,也说明了拆船的始末。有和九弟赌气的成分,当然主要是因为秧参案暴露出来的隐患。

折子里分析了前朝与东瀛之战,写得鞭辟入里,而提出的隐忧也颇为合情合理。

东瀛是否一直有狼子野心?

德川家上台后,本欲与明朝修好,但是明朝国力日渐衰弱,后来被清廷取而代之。

康熙拿着这份折子陷入沉思。老四提出的隐忧,也正是他最近在想的。

早些年,先帝实行锁国政策。他改了先帝的政策,是在除掉台湾郑氏的威胁之后。当海岸线相对太平就可以通商了。

东瀛方面对此却无更多示好。

德川幕府不似曾经对明朝的态度,对于爱新觉罗家一直都是不冷不热。

问,就是东瀛也锁国了,对谁都是爱答不理。不只对清朝,对西洋人,对高丽都一样。

然而,走私秧参这件事戳破了表象。说是说锁国,还不是有一船船白银漂洋过海,进入索额图手中。

大清少银、铜,东瀛却有。

从几个方面看,是该派一个有本事又能信得过的人去东瀛走一趟。

信得过的,是可以找曹寅。

康熙却觉得曹家到底是包衣出生,做的多是商贾之事,看问题未免不够深刻。

思来想去,这件事还就是老四最合适。

至于老九,看在他可怜兮兮的份上也能做个添头,陪他四哥走一趟。但愿跟着老四出海一趟,能改一改他身上的不靠谱。

康熙也不想对比,但是同在江南,人与事都近在眼前让他想装瞎都做不到。

太子的性子越发偏执,骄纵到不愿意去反思自身错误,更是没有那种大不了从头再来的魄力。

相对而言,老四近两年活得更通透了。

不像以前憋闷,对于兄弟更友爱了,也更加能沉下心处理政务。不重功劳,而是一心为公。

同样是面对索额图走私事件,太子与老四态度不同。

胤礽想保住索额图的命,不该用诬陷威胁的手段。

如果他也能写出这样的折子,表示愿往东瀛摸底调查一番,那不失为替索额图将功折罪。

康熙说不准那种情况下会不会放索额图一命,但他觉得至少不会似此时心灰意冷。

加以厚望的太子怎么就变了?难道他做父亲真的很失败?

可瞧着老四的折子,他又有信心了。不是他做为父亲失败了,而是索额图一党对太子的坏影响太严重。

如今,彻底拔除索额图一党,再将毓庆宫能换的奴仆都换了。

给太子配上新的使唤人,也找贤明之士辅佐太子,只要一段时间是能把胤礽带回正路。

康熙琢磨了一大圈,经过郑重考虑列出了一张出海名单。

他本就萌生要派人去东瀛一探究竟的想法,老四的折子写到了他的心坎上。

眼下只剩一个顾虑,就是老四与老九的安全问题,那就要把水上的精锐给两人安排上。

此行最好低调,毕竟东瀛情况不明。

康熙却也知道很多事计划不如变化,能做的就确保上船的人都是可靠的,而他会保证老四、老九家里太平。

这又想到了弘晖、弘昐,两个孩子一路回京也不怕没人照顾。

之前,他问过两个孩子了一路南下的情况。

听得出来,弘晖、弘昐对武侧福晋感官不错。武氏心善周到,为人稳重。虽然家世背景差了些,但确实当得起郡王侧福晋的位置。

老九没带女儿来江南,不用担心孩子的问题。他要做的是严守口风,别把出海消息透给老十知道。

康熙不由揉了揉太阳穴。

不是对胤礻我有多少意见,而是老九、老十分开还好。两人要是处一块,真怕没到东瀛,船就被他们闹得沉了。

此去东瀛是严肃调查,不能瞎添乱。

**

**

等武拂衣回到江宁,发现康熙把事情一样样都给安排好了。

这次连苏培盛也不跟着去,要求上船的都是乍一看长相很普通,但其实是练家子里的练家子。

此举是在意料之中。

武拂衣接了旨意,表现得非常感动于康熙的严密保护,是能切实体会到一片慈父之心。卖力演了一场父慈子孝,她返回自己落脚的院子。

瞬间切换情绪。

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了面前。

要怎么告诉胤禛,随行名单上没他的份?

康熙严格安排了出行人员,倒也不是不能瞒天过海。

但第一次出海就夹带一个人上船未免不妥。出海这种事,第一回 要表现得好,然后有一就有二,二三四五无穷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