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第2/4页)

粤海关在广州五仙门;闽海关设满汉海税监督各一人,分别驻守在福州与厦门。

江海关最初位于连云港,后来迁移到上海县。管辖苏州府、淮安府、扬州府、松江府等等对外出海口。

浙海关,则是在宁波与定海分设据点,总体由浙江巡抚管理,而由宁绍台道督查。

无头尸出现在太湖上,与之相关的鬼船可能出没于江苏,也可能出没于浙江一带。

船只究竟是从江海关入境,还是从浙海关入境?

尽管周通供职于嘉兴府,但不代表某股秘密势力z只能盘踞在浙江境内,说不定多地都有其爪牙。

蒲松龄决定走一趟海州,想要试着请海州知州陈鹏年帮忙。

陈鹏年为官公正,勤政爱民。

从三藩之乱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到敢于去为冤案平反,再到精于河工治水江南。

他每次离任,都为百姓所不舍。虽然如今只是从五品知州,但能力与品性足以比拟朝廷一品大员。

从前陈鹏年在浙江省当过差,而今在江苏省内海州府任职。

或许,他能有办法查出四年前是否存在某艘行踪诡异的东瀛货船出没于太湖。

武拂衣送走了向外求援的蒲松龄。

尽管认可他所选的求助对象,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官府出面不一定能查到。

参考崇祯末年的走私旧案,东瀛船只能进入江南而且装着天价人参,怎么避过当年市舶司的盘查?

里应外合,欺上瞒下,内部肯定是有问题的。

这事就算摆出了雍郡王的身份去官府调阅账目,不一定能获得真记账本,说不好让心里有鬼的人早就做了假账。

不走官方渠道,就走民间渠道。

货在江南,离不开漕运。谁家运了哪种货物,或多或少会在码头上留下蛛丝马迹。

胤禛表示在江南几处漕运帮派中有暗线,距离最近的在姑苏,可以尝试联络。说是尝试,因为不保证密探此刻就在当地。

在去往苏州前,先要确定周通家到底有没有异样。

武拂衣等着庆复的消息,这小子要是办不成,明天她就亲自去踏月访宅。

“奴才幸不辱命。”

庆复第一次做梁上君子,虽然觉得有点别扭,但还是认真完成了任务。

“周仵作家中真有古怪,他没有留下一笔一毫的尸检笔记,就连其他家书文字也没有。”

周通从事仵作一职三十年,也孑然一身三十年。

若非病重,他都不愿意离开衙门,这种敬岗爱业的做派怎么可能没留下尸检记录?

“书房里有笔墨纸砚,但带字的东西只有购买的医书,没有周通亲笔书写的文章。“

庆复仔细翻查后觉得甚是古怪,周通怎么可能一笔都不留?除非,他写的东西被人提前销毁了。

是周通预感到大限将至,把所有笔墨字画都烧了?

或者在他死后,这几个月内有人捷足先登把东西盗走了?

庆复无法确定答案,也不能两手空空地向四爷复命,就怕自己真被派去挖尸体。再查了一遍周通家,在药柜里发现了一件吃不准的东西。

是一根人参。

佟家不缺好参,每年皇上都会赐参,各路送礼也有人参。

周通药柜里的这一根算不上品相优秀。要说怪在何处,就是存放它的盒子上贴着标签「野参」。

问题不在“参”字上,而在“野”字上。

“四爷,奴才瞧着有些吃不准,这参似乎不是野生的。”

庆复将存疑人参带了回来,“药柜里的其余药材都是准确分类,周通作为仵作不懂人参吗?他以前是药铺学徒,应该懂野参与种植参的差异。“

不谈功效,只说价格。

从山野采来的人参,比人工种植要贵上好几倍。

武拂衣听到在人参的问题上存疑,那正好与胤禛之前提到的崇祯末年走私案有了关系。

当下,端详起这株人参。

说实话,瞧不出异样,术业有专攻,而一些事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她看来,这参与四爷府的野参没差别。

“你辛苦了,先去休息一会。今天下午就要出发赶路去别的地方。”

武拂衣先肯定了庆复的工作,随后带着盒子去让胤禛瞧一瞧,这参到底有何异常?

胤禛一看,立刻判断出此参来历。

人参有三六九等。朝廷禁止私贩的是东北野生人参,但民间种植在参园中的人参不在禁品之列。

周通家里的这一株不是纯正的野参,但也不是园参。

它被叫做林下参,或者叫做秧参。

初期是在参园内人工培育生长,然后将它移栽到野山之中,使得它能无限接近野生环境。

秧参,本身也具备药用价值。

要说它能引发哪种问题,并不会把人治坏了。只是冒充野参获得能获得差价利润,以及使用者如果错把秧参作野参会导致药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