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第2/4页)

至于玻璃窗的事,根本就没想去管。

胤祯可没忘记改稿牛痘小故事的痛苦经历。

渐渐领悟,四哥让他做什么一定是给好处的,但也要掂量一下能否成承受精神压力。

至于四哥没让他做什么,那就要脑子清醒点别瞎琢磨,否则怎么掉坑里都不知道。

胤祯尽力隐遁,都不敢留在阿哥所,而是遁入了书库。

书库重地,保持安静,可算是让他找到了一个避风港。等到明年就好了,搬出宫去,把自己家的大门一关谁都不理。

玻璃窗的出现掀起了一阵巨浪。

武拂衣却似置身风暴眼中心,反而显得格外的平静。

近期没回府,就住在了玻璃厂内。在数九寒冬到来前,将第一批玻璃窗在十一月底前搞出来。

首批窗户的目标安装对象是朝廷重臣。

这是康熙的意思,还报了一份暗名单,拟出了需要大玻璃的数量。

当然不可能免费,也不是低价出售,就是比以往的进口大玻璃便宜些许。

名义上,康熙犒劳臣子给了优惠价格,再表明玻璃窗收入都用于给百姓牛痘接种。

事实上,这些大玻璃的造价就比沙子高一些,其中暴利必须紧紧捂住。

也是为了保密,需要雍郡王坐镇玻璃厂,不让烧制大玻璃的工艺外泄。

武拂衣本人谈不上加班加点赶工,还是一如既往的作息时间,她主要起到监工作用。

除了巡查,这段时间就是着手编写一套从零开始学物理的教程。

如果没有推测失误,康熙应该开始读牛顿的《原理》,能完全读懂的可能性只有一成。

别说康熙,哪怕是京城里的那些传教士也不敢说能弄懂牛顿学说,或该说这个时代能与之并肩的人寥寥无几。

不必好高骛远说什么赶超牛顿,眼下是借以此书让人们重视起科学。

武拂衣能提供一套思维模式,但也不必事事以她为准,也希望有人能自学成材。

那些人想要读懂牛顿学说,不妨先学一学伽利略。

这又给十四找了点事情做,反正他藏在在书库,也就顺带搜集伽利略的相关著作。

胤祯读不懂意大利语没关系,去设法请教懂的人就行。先把伽利略的藏书都给翻出来,那些书以后都有用。

十一月底,赶在腊月年节到来之前,首批大玻璃烧制份额完成。

武拂衣顺利交差,极为迅速地收拾包袱回家。

没有半丝犹豫就叫苏培盛把郡王府的大门紧闭,别管什么客人一律不接待。

这批玻璃要怎么售卖,收账也好,监管钱财也好,作为雍郡王都不掺和进去。

不患寡而患不均。

先把货卖给谁又不卖给谁的差事,还是让能者居之。像她这样在玻璃厂常驻了四五个月的人,最重要的是回家休息就不参与了。

何况,武拂衣推测康熙应该也不愿意雍郡王大包大揽。

如果大块玻璃没有被制作出来,可能会补偿四阿哥,让他管理从国库划出来的牛痘推广经费。

事情却出乎众人意料,玻璃窗横空出世。康熙知道其中暴利,指不定就改了最初让老四负责钱款的念头。

康熙查验了首批出炉的大玻璃,当场赞扬了老四的认真负责,但确实没有提及让他负责后续售卖工作。

并非怀疑老四会暗中牟利,而是一种保护。让他不要因为树大招风,被卷入朝臣纷争。

正如索额图裹挟了太子,才会让胤礽与自己这个做父亲的越行越远,真不希望老四也陷入那样的被动中。

况且,老四有更重要的任务。

康熙花了近两个月努力研读牛顿的《自然》,终是没能继续强撑着面子。

询问了常在皇城走动的那些洋人,擅长数理的白晋都说牛顿之学是开宗立派,昭示着一种新学科体系的出现。

白晋坦言,他多年往返东西两块大陆,没有更多时间潜心研究这种新的学说,真的不敢说对它有研究。

传教士们纷纷表示对牛顿力学知之颇少,这事反而让康熙心情好了些。

原来欧罗巴人也不是各个强悍如牛顿,原来被新学说所困的不只他一人。

如此一来,老四能读懂牛顿也是大清幸事。

还有一个月即将过年。

给老四派了新任务,今年过节他不用为送什么礼物发愁,这就指定要一份年礼——如何从零开始研究牛顿学说。

康熙明示了要在小年之前见到这份“定制礼物”。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会命人将誊写多份,散发给其他儿子与宗亲。

谁能给他满意的读后感心得,来年就可以一起下江南或是有更好的差事。想必这个新年大家都会过得很愉快,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

京城内,相关人士仍在为玻璃窗的出现而惊异,求购声音不断,压根没有想到今年的春节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