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第2/3页)

“为了进一步验证牛痘的可靠性,必须扩大实验范围。列位臣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诸位,大可畅所欲言。 ”

康熙把问题抛了出去,静待这群官员的回答。

文武百官之中消息灵通一些的,已经听闻了太医院几位医官昨日从北郊回来。

这会却发现四贝勒并没有来上朝,皇上这是什么意思?究竟是支持牛痘,还是有所顾忌?

多数臣子正在犹豫要如何表态。

此时,索额图最先出言打破安静场面:“奴才以为此法可行。若能大面积推广,能让百姓再也不必为天花担惊受怕。是当立即进行第二批实验。”

不少官员听到索相表态了,一改刚才低头不语的模样,纷纷出言符合。

其中有人提出与天花预防相关,牛痘就是事关重大,该找一位负责人统领全局。

推选谁?

太子是当仁不让。

此话一落,反对声即起。

有的说,对于接种牛痘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怎么可以轻易说推广。

有的问,让太子统揽全局,具体是哪位官员主持下一步的研究?

太子住在宫内,这等研究有风险必在京城郊野。与其远程指挥,不如让直郡王负责。

这下子众人分为几派,相互争论起来。

康熙居高临下,听着这些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他没说话,眼神平静地扫视积极争取或沉默不言的每一个人。更是着重留意了被提名的胤礽与胤禔。

胤禔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喜色,而胤礽瞧着有点犹豫。

再激烈地争辩,也有停止的一刻。

康熙不曾出言打断,似乎很有耐心地等待,等到臣子们意识到是该闭嘴了。

也不知道是谁先意识到皇上很久没有说话了,这一认知让诡异的安静说来就来。

四月暖风,吹拂而过。

乾清门外,众位臣子都闭嘴了,而被风一吹背脊发凉。皇上究竟是什么意思?

康熙面上喜怒不辨,心中默默记住了这些臣子的站队。“众卿家的意见,朕知道了。”

知道了,然后呢?

然后康熙宣布退朝,点了一些人的名字,让他们午后未时来南书房说话。

被点名的不乏朝中重臣,太子与几位皇子,却是没有索额图。

这就是一个信号,但能不能收到就看个人的感知力了。

*

*

午后,众人在未时之前就等候在乾清宫外,等待皇上的召见,却是不想看到了一个上午没见着的人——四贝勒来了。

武拂衣来了,大约两个时辰前收到了消息,皇上要四贝勒午后入宫谈一谈牛痘的事。这会与候在外的人群一一见礼问候。

太子也到了,不咸不淡地打了招呼。“四弟,这次你是瞒着大伙做了一件大事啊!”

“太子过誉,臣弟谨遵汗阿玛旨意办事,不敢居功。”

武拂衣不知道胤礽对牛痘的具体态度,但是这人支持或反对,都不会左右她的决定。

此次回京,胤禛没有一起来,还留在北郊庄子上,可该说的话是都讲了。

牛痘一出,一定会引起争议。索额图可能希望让太子统筹掌管后续,因为这是刷声望的好机会。

对此,四贝勒该怎么做?

胤禛谈及过往,他支持太子,不是因为太子的脾性有多好。

若真要以性格分远近亲疏,太子不会是他愿意交好的兄弟。

打个比方,你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那个哥哥生来就高众兄弟一等。

而他的性格骄傲,自小与兄弟们玩不到一起去,经年累月下来关系能有多好?

长大之后,太子希望兄弟们都听话,那也要拿出能够让众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本领。

真要论关系近一些,比起太子,他与老八曾经还算关系亲近。

两人相差三岁,在上书房一同念了多年的书。胤禩性情温和,至少表现出来是如此,是能说话说到一起去。

以往支持太子,只是因为康熙看中太子,那是顺应皇命。

当下,武拂衣面对胤礽是不卑不亢,压根不回应他话里的潜台词。

自己是偷摸着搞牛痘吗?当然不是。

那是奉康熙旨意低调行事。难不成要为了太子而抗旨?如果这样做,太子能给多少近在眼前的好处?

别谈将来会如何。

将来远着呢,纵观史书,有几个太子能顺顺利利上位的?

胤礽瞧见老四这般应答,脸色微沉。

不等他再说什么,梁九功就来传话,皇上让所有人都进去。

康熙等众人站定,先总结了今日朝会各种不同观点,随即定了一个基调。

“牛痘会否有副作用,接种过程中有没有未知的危险,这些事都要实践了才知一二。第二批扩大规模的实验是一定要做的。”

问题在于让谁去做?

康熙将问题抛了出去,“老四,你统筹了第一次实验,对接下去的安排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