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第3/4页)

康熙面上表情不变,但内心无不愉悦。

这话说得不错,推广人痘是他顶着压力做的。最初那些臣子歪歪唧唧说这个不妥那个不行,索性就让阿哥们先搞了接种,此事也就慢慢能在八旗内推广了。

效果是显著的,近些年八旗内没有再大规模爆发天花,就连沙俄也来学习种痘。

但总有美中不足。

人痘术存在风险,有些孩子熬不过就死了,而且也不是所有八旗子弟都有条件接种。

接种人痘到出痘的这段时间,接种者约等于是感染一场天花,本身也就成了传播源。如果照顾他们的人群没有出过天花就有感染风险。

另外,接种人痘的副作用之一,可能留下大面积痘疤。

康熙自身得过天花,脸上留下了不少痘印印记。他是皇上,又是男子,当然没有大碍,但对于女子来说就不同了。

也因为这个原因,虽然在八旗中推广人痘术,可是女子的接种率低于男子。①

如果真有低风险的牛痘能取代高风险的人痘,无疑会是天大的好消息。

尽管如此期望,康熙还是谨慎为上。

当时,他推广人痘术,是推广经过几百年医学考证的接种术。对比来看,牛痘术是全新之法,不能贸然公之于众。

给了梁九功一个眼神,让他先去取老四准备好的折子。

当下,康熙翻阅起了这份『牛痘症与天花预防关系辨析』。

奏折的条理非常清晰,将京畿之地几乎所有的养牛农庄都涵盖了,针对上千名养牛户进行调查。

涉及了各方面,比如人与病牛的接触,天花肆虐时的不同染病情况,是否一次得牛痘能够长年摆脱天花侵扰等等。

一时间,乾清宫变得很安静。

康熙一字不漏地翻阅着这份厚奏折,越看越觉得只要所记为真,用牛痘术来预防天花并非无稽之谈。

不知不觉,近半个时辰过去了。

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他才从细致数据中回过神来。抬头,看到老四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回真不是有意晾着儿子,而是这份奏折的内容太重要了,不留神就忘了让老四别站着。

“梁九功,你这奴才怎么回事,让四贝勒站了许久,还不快些上茶。“

康熙不能说是自己忘了,只能没好气地训斥太监总管。

转头,拿着奏折笑着指了指老四。“你也傻,这殿内有椅子,也不知道坐下来歇会。”

武拂衣是不想坐吗?肯定不是。她只是不会蠢到没得皇上的旨意就擅自落座。

站了近半个时辰也无妨,就当是锻炼身体。当下,康熙有此和颜悦色的态度,因为已经信了七八成牛痘的功效。

“谢过汗阿玛赐座。”

武拂衣这会坐下来,而更在意康熙是否还有敢于搞牛痘研究的魄力。

康熙放下了奏折,“说说吧,下一步想怎么办?虽说你查得详实,但终究还是实证不足。“

“请汗阿玛恩准,先进行一番小规模的接种牛痘实验。”

武拂衣道出计划,“选死刑犯二三十人,要求他们从未接种人痘也没有得过天花。对这些人接种牛痘,等牛痘病症消退,给他们再种人痘。”

种人痘就是主动去感染一场轻型天花。

“以往接种人痘会有各种出痘反应,倘若先种牛痘再种人痘,那些人没有不适症状,就是初步验证牛痘功效。”

武拂衣说是初步验证,那是还需要更进一步验证。

“之后,再进行第二步,让他们直接感染烈性天花。如果成功,再进一步扩大实验者的数量。”

这个时代使用死囚做第一批实验者,算得是最合适的选择了。之后扩大实验规模,是可以出钱招募自愿实验的人。

康熙想到老四在刑部任职,“死囚的人选,你可有名单?”

“暂时没有。”

武拂衣其实翻阅了大量卷宗,也听了胤禛的建议拟定了一批名单,但两人都决定当康熙问及时要说没有。

做事有计划是好事。

然而,对于重大事件如果把每一步都计划好了,在皇上看来不一定是稳重,反倒是心机深沉。

武拂衣面露些许惭愧,“研究牛痘术是大胆之举。即便调查详细,但没有汗阿玛指点,儿臣难免心里没底。这是盼着您的支持。”

康熙眉宇之间更添一分温和,对于儿子的依赖颇为受用。

“尽快拟定一分名单。二十到三十人,这个数量作为首次实验是不多不少,能放在你的庄子上。

你选的人,首先背景要简单,另外分不同几组。年轻的、年老的、身体健康的、身体虚弱的,也加几个女犯人。”

既然决定做实验,那就要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

康熙瞧着奏折上写了,老四已经买了十头病牛放在北郊庄子。

既然老四提出的实验,而他做事也稳重,更是诚心要搞出牛痘,那就让他做了这次的负责人。北郊庄子的位置也恰当,那一块比较荒僻,一般休闲玩乐都不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