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2/3页)

养鹰?

武拂衣没有丝毫兴趣,现在哪有这样的闲情。怀里揣着胤禛给一叠厚厚的资料要去读以致用,再说搞三角蚌不是用来玩的。

认真地叮嘱胤禟,“凡事来日方长。往后有需要九弟帮忙的地方,我自然会提,眼下你真不用再破费。要是有余力,就弄些南边的玉米来,不同种类的玉米越多越好。”

“好吧。”

胤禟心说那玉米棒子不多见,有听说南边种植,但味道似乎不怎么样。四哥这是和奇奇怪怪的吃食杠上了?

武拂衣不管胤禟的猜测,率先一步离开凉亭。

特意绕了远路,美名其曰带胤禟领略一番夕阳下的古刹山景。为了避免半途遇上武氏身体的胤禛,逛了半个多月时辰才返回潭柘寺的客居寮房。

之后没有遵循日常进餐时间,请香积厨里的僧人多做了几道素斋,是要吃得饱些。

吃饱,才有力气研读资料。

天黑后,燃起一盏烛灯。

打开信封,只见胤禛写了一叠蝇头小楷。

这些消息可以分为前朝与后宫两部分。考虑到穿到自己身体里的灵魂可能没有四阿哥相关记忆,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分清谁是谁。

短时间内给出那么多张画像不切实际,尽可能用文字描述四阿哥必须认识的人。

一波前朝官员会在每天上朝时遇到。

除非极端天气或有特别事情发生,康熙在京城基本每天都会进行御门听政,就是在乾清门外开始露天的朝会。

大臣比皇帝到得早,一般穿常服戴朝珠来上朝,而每逢初一、十五以及逢五、十的日子要穿补褂。

在穿补褂的日子中,更容易从补子的图案确定官员的品级身份。

常服多素色,那就要通过身高、胖瘦、鞋子大小、面部特征、口音等等去判断来者何人。

然后就看到了长达五十页的人物特点描述。

胤禛给标了序号,第一批必须认识的官员与宗室有一百二十六人。而此外,还有宫里的那些侍卫、太监是有三十八人。

相对来说,后宫里的人没那么麻烦。

身为皇子,不冲撞康熙的后宫女眷即可,尤其是生育了皇嗣的妃嫔。那数量比起官员少多了。

四阿哥基本也就是去永和宫探望德妃,或是去宁寿宫探望太后。

妃嫔居住于不同宫殿,一般情况下半途不会遇到。胤禛也写明了那条路线更为安全,以及请安的注意事项等等。

武拂衣将名单上的人物特点反复背默,力求做到遇上一个人就能立刻对应到对方的名字与身份。

亏得她没有脸盲症,而此时格外怀念照相机。哪怕胤禛写得再细致,文字描述比起相片总显得不够准确。

科技改变生活。

感叹了一句,继续投入资料中。再认识了一堆人之后,就要搞清楚人物关系。

那些事太复杂,胤禛本人也不敢说知之甚详。

落笔时间有限,挑了与四阿哥目前任职刑部的相关官员说了一番,以朝中重臣、皇室宗亲里需要着重注意的一拨人。

另外,还提到了此次参与选秀中可能被重视的几个家族。

「信,牢记后即焚。若遇难决之事,邱家别院设法相见。」

末尾,胤禛只能留这一句。

他无法通过一叠信纸,将活了二十多年的经验全都传授出去。要是真遇到了十万火急的棘手问题,只能冒险在武家暂住的别院私下见面。

至于怎么见面?

武拂衣看懂了,这是要她自己想办法。

除非天崩地裂,否则没必要冒这种险。哪怕她想不到应对突发问题的解决之法,但至少会一个绝招——拖字诀。

拖着,拖着,总有不冒险的见面方式。

有的事能拖延,有的事不能。

翌日,天亮。

返回紫禁城,今天必须去给德妃请安了。

避开了用餐时间,在巳时三刻到了永和宫。

今天,永和宫主殿有些热闹,因为十四阿哥胤祯也来了。

胤祯正说着今个儿很好地完成了上书房的课业。刚刚得了汗阿玛的夸奖,允许他暂歇片刻来陪母妃说说话。

“儿子给额娘请安。”

武拂衣进入殿内,正是遇上了母子欢乐的时刻。

“快坐吧。”

德妃看到大儿子,她也不是故意收敛脸上笑意,但总不似刚刚的轻松自在。“你腿上的伤怎么样了?”

“劳烦额娘挂念,儿子的伤已经无碍了。”

武拂衣说得中规中矩,“太医尽职尽责,让儿子在回京途中伤势已经好得七七八八,接下去也就是食补补元气。”

不等德妃开口,胤祯先说话。

“四哥,既然你都好得差不多了,昨天怎么不进宫?昨天,九哥去看宜妃娘娘,我以为你也会来看额娘的,害我白等一场。”

这话听上去大大咧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