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赔率

办理好乡试手续, 周青林就在客栈安心住了下来。

他是一个很静得下心来的人,这大概是前世自己在实验室养成的性子吧。

如今周青林只要开始专注一件事,那么他就会把自己全部的心神都投入其中去。

每天清晨,早早起床, 穿衣洗漱, 接着便拿上书册来到河边, 先做上几十个俯卧撑,然后八段锦收尾。

而后打开书册翻看起文章来。

等差不多到了辰时,再回客栈吃早饭。

接着回到房间继续研读四书。

吃过中饭,先小憩半个时辰。之后周青林便开始做考题卷, 到晚上时,他还会加写一篇策论来着, 如时间有空余,那可再赋诗一首。

到戊时末, 准时上床睡觉。

一天时间就这样安排得满满的, 基本除了睡觉与吃饭,剩下的心思都花在了习文作章上。

时不等人, 机不再来。

这次恩科的机会, 周青林觉得,自己肯定会好好把握。

或者说, 所有的机会他都会用心去珍惜的。

据目前不知是否可靠的消息透露,这回乡试有近三千多的士子参加。

这是昨日,吕志义几人去文昌殿拜文昌帝君后回来告诉他的,说是听其他州府的学子说的。

听过之后,周青林心绪毫无波动。

没有像前几次那样马上研究起录取比例的事。

更没有担心如果这么多人乡试自己能不能考中。

因为对于参加的人数, 他心里早已有了大致的了解, 再说如果学识不扎实, 那么就算只有几百士子应试,没本事的依旧会考不中。

何况科举考试中,乡试本就是最难的一环,可以说,相较于举人,考进士似乎还要容易一些。

所以,自古就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是以,虽说进士前途远大于举人,可步入进士前的这个举人门槛却不是一般的难迈过去。

全是因为乡试的取中人数没有定数,和院试府试都有规定的录取名额不同,乡试是视情况而定的。

也就是择优录取。

通俗一点就是,乡试不再搞排排坐吃果果这一套,好的挑完了也就结束了,至于那些微次些的,不要!

决不降低标准。

宁缺毋滥。

就比如崔讲学参加的那次乡试,正榜只取中了四十八人。

而前年周青水考得那次,正榜更是只录取了三十八人。

因为考中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步入仕途了,日后即使考不中进士,也有了当学官、做知县的机会。

而做官不是懂的四书五经,会诗词歌赋就能行的。

一个合格的官员,首先见识得广,其次对事物要有自己理智地、准确地作出判断和认知的能力 。

有这样的大前提摆着,那么乡试在选才方面自然就更为苛刻了。

考的内容也和院试、府试有了区别,秀才考的是才学,而考举人却是见识为主,才学为辅。

也就是说想成为举人,要学的不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生活中的学问。

这也就解释得通,为什么有好些秀才要出去游学的原因了。

因为到各处走一走,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事物,这样就增加了阅历,阅历增加了见识也就广了。

虽说正榜的录取人数视情况而定,可副榜的人数却是不变的,都是五十人的名额。

虽说副榜算不上举人,但也有一定的待遇,比如上了副榜的学子,就可以直接去有大儒教学的国子监念书。

那里的教学水平,一般的民间小书院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副榜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如果同一个人累积上了两次副榜的话,那么这人就有了参加春闱的资格了。

刚刚自己在楼下吃中饭时,就听到很多学子说起了上副榜的事,说法众多,褒贬不一,不过大多人觉得副榜就是鸡肋般的存在。

当时吕志义也问过他的看法,想到自己发自内心的回答让应进庆一副惊呆了的样子,周青林就忍不住想笑。

他当时说的是:管他什么榜,干就完了!

真是一不留神就把前世的网络用语给嘣出来了。

好在说到一半,自己就立马反应过来,于是急忙半路刹车,咽下了“奥利给”三个字。

不然人家准以为自己失心疯了。

哈哈哈哈哈。

周青林不知道的是,在不远处的如意客栈里,已经有人在大骂他是失心疯了。

起因还是因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这句诗句。

这几日,这句诗在庆阳府的士子中已经流传开了。

平心而论,这确实是一句好诗,可错就错在,这诗出现的时间不对,更不该出自一名备考乡试的学子口中,这得多狂妄啊。

“听听,你们听听,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人是想说这次乡试他能扶摇直上的意思吗!”

一名蓝裳学子气呼呼地说道,手里的折扇摇得唰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