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2/3页)

她将台本上的开场白默念了几遍,就硬着头皮上了。

开始因为紧张卡壳,NG了三四次,等开场白录制成功,她有了一些信心,后续便渐入佳境。

拍完,素材送后期剪辑,初审通过,送给栏目主任和分台台长二审和终审。

夏郁青一直觉得自己赶鸭子上架的这一期一定过不了审核,哪里知道,三审都通过了,排期在了下周二播出。

夏郁青收到确切排期的这一刻,才给陆西陵发了条微信,叫他提醒一下奶奶,下周二的节目一定要看。

播出那天,夏郁青守在办公室里。

沈老师的那台电脑是接了直播信号的,可以直接切节目过来看。

沈老师已经制作了两百多期的节目,送去播出部前,样片他也已经看过了无数遍,但每次节目播出,他仍会第一时间蹲直播。

夏郁青撑着大腿,站在沈老师侧后方,打算偷偷跟着看一眼。

沈老师拉过了旁边同事的椅子,“怎么跟做贼似的。坐。”

夏郁青笑着道声谢,坐了下来。

《午间新闻》结束,几分钟广告之后,便开始播放本期的《南城民声汇》。

片头过后,先是三十秒的简介,关于今天将要采访的主人公。

简介过后,画面跳转,是站在机床厂大门口榕树下,未语先笑的夏郁青。

隔屏幕看自己,总有种陌生感。

夏郁青录制当天只觉得极其尴尬,但回头再看,因这分陌生感的原因,倒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糟糕。

单论说话腔调,她肯定是比不上受过专业训练的李添,不过她也算是吐词清晰,不疾不徐,而且她刻意控制过,再紧张也没有犯NL不分的老毛病。

播完了,沈老师转头看她:“还行,要不下次你继续上?”

“不不不!我不行,这个可比策划编导难多了!”

沈老师笑说:“快去吃饭吧。”

节目每期都会剪辑几段一分多钟的内容,发布在短视频APP上,进行二次传播。

夏郁青这一期,以一种难以预料的方式火了:

采访的那个清洁工阿姨,就住在厂房后方的员工宿舍里。

他们到的时候,在二楼打扫的阿姨发现了他们,从窗户里探出头来打招呼。

厂房里生产线启动后的巨大轰隆声盖过了谈话声,夏郁青与阿姨交谈,出现了一段鸡同鸭讲的对话——

夏郁青:孙阿姨!您在工作吗?”

阿姨:我不坐!等我下来开门,你们进屋坐!

夏郁青:不做?您已经辞职了?

孙阿姨:我女儿不叫芝芝,叫小梅!

夏郁青:您女儿也在?她今天不上学吗?

孙阿姨:这大夏天的,又没有冤屈,哪里会下雪哦!

《南城民声汇》原本基调就是轻松诙谐,泪中带笑,所以这段是沈老师拍板的,特意没剪。

这段对话的评论区,全都是类似这样的评论:

“从未见过如此顺畅的跨服聊天”。

“你们新来的这个代班主持,脑子好像有点不太好使的样子(狗头)”。

而后,经过微博等其他网站的三次传播、四次传播,这一期的线上点击直接进了节目有史以来的前三名。

隔壁综艺部一档节目的制片副主任甚至过来半开玩笑地想挖角,说他们那边正好缺个搞笑类的女主持,问沈老师能不能割爱。

沈老师把这副主任叉出去了。

新媒体时代,流量为王。

栏目的制片主任不可能眼睁睁放过这流量红利,先是让夏郁青也跟正式员工一样,去短视频APP上开通自己的账号,然后又想让夏郁青多录几期看看效果,和李添做对比,择优而取。

后者沈老师据理力争过,但制片主任毕竟是他领导,他也拗不过。

夏郁青又录了几期,大家比较播出后的平均点击率,发现,夏郁青主持的那几期,相对李添的,线上至少能多出20万的播放量,多的能超过50万。

大家正儿八经地开了个研讨会,最后得出结论,夏郁青那种跟谁都能唠两句的开朗性格,更接地气,亲和力方面,也不输之前的正式主持悦悦。

主任慎重考虑要把李添换下来。

李添自然不乐意了。他一个播主专业的,被新闻系业余选手比下去,颜面尽失。

夏郁青也不乐意。

她的兴趣更多还是在编导方面,她虽然不排斥出镜,但现在领导的用意是想要将她往网红方向培养,有时候为了刻意突出她的“搞笑”和“有梗”,甚至会在台本里加一些人为编排的桥段,这让她很不适。

最烦躁的是,领导还要求她好好经营个人的短视频账号,拍点儿日常,发发自己的实习心得之类的。节目组还能配合她,做几期“青青带你游电视台”的vlog。

那一阵夏郁青账号的私信,几乎不能看,除了商务合作,就是各种猥琐男想方设法躲避屏蔽词的性骚扰,言辞之下流叫人作呕。她只能将私信关闭。但评论领导不让关,说都是数据,要纳入考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