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2/3页)

也有人道,“庶族吃我们的粮,还能再抢我们吗?那也太没良心了?相反,我们捂着粮食不放出去,才可能会招来抢粮的人。”

对这件事,众人倒也没什么疑问。

只有刚开始提问题的那个人嘀咕了一声,“总要防他们一手,毕竟世族和庶族还是有别的......”

这个人也没再多说下去,声音很快就被众人其他的议论声淹了下去。

谭廷分派了人手去和衙门对接,今天先放粥水让城中百姓吃上一顿,接下来再说接济城外百姓的事情。

但方才那族人嘀嘀咕咕的言语,谭廷亦听见了。

彼时他没有多说。

他从京城离开好些天了,这些天多半与灾民吃住一处,照理说最好下手。

但暗中盯着他的人,一点动静都没有,是还没找到好的时机吗?又或者还有旁的打算?

谭廷暗暗琢磨了一番。

......

清崡谭氏放出屯粮赈济百姓,此事一出,清崡谭氏盛名一时,不少世家大族尤其是之前和谭廷约好的那些,也都陆陆续续放粮。

有大世家打头,小世族自然纷纷效仿,一时间因着洪水泛滥受灾的这片土地,反倒解了围。

谭廷收着各路消息,在这一片“和谐盛景”之下,亦另外做了些旁人皆不知道的安排。

......

陈馥有在一处不起眼的田庄里,停留了好些日,天气热辣,他也有些急躁。

早早下手,定下胜负,总比在这酷暑里煎熬好一些。

有人见他焦虑起来,走过来瞧了瞧,安慰了他一句。

“我们为宗家做事,还是要沉下心来,能把事情办成最要紧,慢些等些难些都不重要。”

这人说着,叹了一句,“似我们这些做旁枝做庶子的人,一辈子也就是为宗家嫡枝办事罢了。”

陈馥有转头看了他一眼。

他身边这上了年岁的人叫做陈胡燕,他该称呼一句七叔,从前也是宗家的人,但后来他们那一枝逐渐成了旁枝,而他又是庶出,连自己之前在锦衣卫的正经差事都没有过。

这位七叔鬓角隐隐有些发白了,却还是没能逃脱为宗家做事的命运,宗家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一辈子都是这样。

陈馥有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

这一瞬他竟有些难言的迷茫。

恐怕能如这位七叔一般还是好的,若是不能呢?他今次若是又败在了谭家手里呢?

不知道是不是读懂了他的些许心思,陈胡燕道了一句。

“清崡谭氏倒是不错,就是做族长宗子的人,太仁慈了些,总要为庶族说话。如今的谭氏宗子是这般,他那英年早逝的父亲更是......”

陈胡燕没有说下去,似乎是想到了什么陈年旧事,神色有些变化。

恰在这时,有人过来报了一声。

“收到了清崡的消息,明日有几个镇子里的流民到县城讨饭吃,届时城门大开,无有阻拦!”

陈馥有一听,整个人精神皆是一震,询问地看了一眼陈胡燕。

一旁的陈胡燕也在这消息里,慢慢点了点头。

“正是我们的机会了!”

*

京城。

项宜和谭建坐镇京城谭氏。

比起难免大小洪灾不断,京城似是进入了干热的秋冬一样,又干又闷,令人喘不过气来。

好在除了暑热让人不好过意外,其他还算平顺。

除了项宜能听到京畿还有些寒门书生要求朝廷开恩科,补偿他们之外,倒也没有旁的事情了。

项宜的消息有滞后,她尚不晓得那位大爷到了何处。

她也不好连连写信打扰他做事,便另外扯了布给他提前做秋日的衣裳。

若是衣裳能顺顺利利地一件一件做下去,也算是她给他做齐了四季衣裳了。

免得他又暗暗闹脾气,闷声闷气地指责她待他不好,顺便要求另外的补偿......

项宜刚把秋裳的料子裁剪好,念及此,不由有些好笑,又禁不住向外看了一眼。

视线被四角庭院阻隔,项宜是如何都看不见那位大爷了。

但这时,谭建和杨蓁忽然来了。

杨蓁肚子挺了起来,项宜怕她不便,连忙起身出门去迎接,那小两口倒是不在意这些,谭建见了她便道。

“嫂子,方才杨家伯府、林府姑母那,还有在京的族人,都传了信过来,”他说着,声音压了一下,“皇上今早又昏迷了,至今未能醒过来。”

项宜讶然。

这会太阳都快下山了。

皇上若是从早间昏迷,直到这会还没醒,只怕要麻烦了。

杨蓁从小住在京城,对这样的事情有所耳闻。

“嫂子也不必担心,皇上早早就立了东宫,若是一旦薨逝,自然有东宫坐镇,咱们只要不乱来,便没什么相关。”

一来,皇上其余几位皇子都不及太子正当年岁,照理说不会有什么夺嫡大乱,二来,皇上也未必就在这时薨了,说不定太医院妙手回春又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