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终于留下了一个!(第2/3页)

他稍微有那么点不甘心和遗憾,看向小会议厅里的其他人,发现其他人整齐的点头,眼神里就差点写着,“你赶紧走吧!不用审核了!”

“快走吧!”

“别耽误时间,换下一个!”

赵奕带着些许郁闷,走回了候选人的房间。

等重新推开房门,倒是感觉轻松了许多,最少审核这一关没问题,他对黄钟以及其他人说道,“没什么,不用担心,流程很简单,做个自我介绍就行了。”

“都别紧张。”

“加油!”

赵奕的安慰和鼓励大概有点用处,最少参加审核的院士候选们,都正常通过了委员会审核这一关,没有人被直接刷下来。

大概是因为增选名额比候选人数多,候选人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相互之间的气氛还不错,呆在一起有说有笑的。

等到了中午的时候,候选人被安排在一起吃饭。

赵奕参加完审核就被叫到其他会议厅,和几个院士继续讨论超对称性问题分析,并不知道审核的事情,到午餐的时候才刚回来,他带着轻松问了一句,“上午的审核,怎么样?很简单吧?真是没想到,我还准备了一份……”

他没说完。

其他人的脸色有点发黑。

学部常务委员会对赵奕的审核确实很简单,有的委员觉得流程都不用走,直接就给过就好了,针对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相比赵奕来说,其他人的成果差了一大截,自然要好好的审核。

这是学部常务委员会的职责。

他们的审核主要就是针对学术成果,以防出现‘学术道德’问题,若是后续爆料出‘某某新晋院士的某成果论文是抄袭、编纂’,肯定成为学部的奇耻大辱,学部常务委员会担负责任首当其中,因为他们就是负责候选院士的‘学术道德’审核。

所以其他几个候选人,被常务委员会好好的‘为难’了一下。

黄钟被审核的时间最长,因为他的成果都是理论物理,是微观粒子的磁力研究,其中牵扯到强力、弱力,几大力凑在一起的粒子数学,难度可想而知,想要听明白非常不容易。

审核过程可以说成是‘委员会在为难黄钟’,也可以说成是‘黄钟在为难委员会’。

虽然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也都是学部院士,但学部院士也不是什么都懂,有一句话说的好,‘跨行如隔山’,学术圈子就更是如此了。

数学、物理都有好多分支。

‘小学科’内的知识懂的多一些,放大到数学、物理范围就太广了,‘大学科’内想跨小学科弄懂其他内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赵奕都能从黄钟口中,听到很多新颖的东西,别说是没研究过粒子数学的学者了,想要听懂黄钟解释的成果,以及思考研究的想法、过程,绝对是个艰巨的挑战。

好在审核结束了。

几个候选人坐在一个饭桌上,不谈什么‘审核轻松不轻松’,气氛也是非常不错的,黄钟等四个人都为下午的院士投票感到紧张,感到有些担忧,但到了这个程度,担忧也是没有用的。

“今年评不上,我就再等几年。”黄钟说道,“反正我刚五十,还有机会。”

实际上,是四十九岁。

其他三个候选人就不一样了,年纪最大的都已经六十七岁,过了‘院士年龄分层的’六十六岁大关,需要六个院士一起提名,才成为了院士增补候选人。

如果错过今年的院士增选,因为未来不可能再有成果,这辈子大概率没希望了。

不过……

其实也没什么值得同情的。

‘院士’,可是国内学者的最高职称,而任何有等级之分的群体,等级人数上呈金字塔形的,大部分的教授终身都没资格参与增选,更别说什么评上院士了,能有资格参与院士评选,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另外,院士头衔不是荣誉证书,年轻的时候评不上院士,年老了以后很难有成果,再去评选院士,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有成果年轻学者的不公平。

这一点上,赵奕很佩服贺明成。

贺明成在学术圈内名气不小,但过了六十岁就没参与过院士增选,知道无力去做出大成就,干脆就不主动做什么了。

当然了。

有的老教授想评个院士,获得一下终身学术研究的肯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能说,个人站位不同、想法不同,立场就不一样。

……

下午两点。

数学物理学部正式召开会议,一大堆繁杂的发言、事务处理后,就进入到了院士增选投票流程。

院士增选候选人是不能进入会场的,只能在会场的外间等待。

因为会议要进行两到三个小时,外面等的实在不耐烦,赵奕干脆就到会场四处转转,若不是有增选会议结束,需要亲手给学部委员会提交资料,并交到主席团会议评审的流程,他都想直接回燕华大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