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2/7页)

李诗韵开始的时候还积极的和爷爷说话,然后过了没几天,爷爷在林家村如鱼似水,没事就是广场这边找村里的老人唠嗑,还时不时的和游客聊一些炒茶的知识,惹得一些游客惊呼连连。

不久住的游客以为李师傅和广场这边坐在一起的老人一样都是林家村的,压根不知道李师傅和他们一样都是游客,

村里的老人会讲一些以前去山上采摘野菜发生的趣事,也会会讲故事的,吸引了许多对这些很好奇的游客,李师傅看到之后某天就换上了一起啊炒茶的衣服,和村里的老人混熟了之后坐在他们中间,给游客讲炒茶的故事。

这段时间村长他们忙着寻找林家村以后的发展路线,就没注意到李师傅,这次采野茶回来,李师傅手痒自己凑上来,另一个也想买茶叶的游客找到村长听到了李师傅的话,疑惑的问道:“李师傅不是林家村的?”

村长一头雾水:“不是啊!”

李师傅傻笑,后来还是一拄着拐杖过来吃饭的老人说了,村长才知道李师傅的骚操作,不过李师傅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借机讲一下茶叶相关的典故和知识。

甚至林家村的公众号上还有游客说林家村的老人讲故事很棒。

早就知道这一切的李诗韵:我爷爷年前还说话都不顺,现在居然能够讲故事忽悠人了。

蓝瑜在村长旁边这桌,关桐几个要了温热的米酒,就着桌上的菜慢慢喝着。严琼坐在蓝瑜身旁,舀了一大碗的酸菜春笋炖五花肉。

汤汁很鲜,酸菜综合了五花肉的肥腻和春笋的麻,五花肉的油脂浸入春笋之中,咬一口鲜嫩多汁还带着肉香,五花肉虽然是切块,看起来很肥,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炖煮,放进嘴里一抿就没,加上一口热腾腾的捞饭,一点都不会油腻。

隔壁桌都是带着小孩的游客,挖野菜,掰野竹笋回来晚了,被村民们拉着来到多布置的这桌落座。

一桌五个小孩,半碗米饭不要一点菜,浇满了酸菜春笋炖五花肉的汤汁,拌匀了之后小孩大口大口自己舀着吃,很快米饭就吃完了。

往常半碗饭都要追着吃还吃不完,现在自己动手很快就吃完,还嘚瑟的和同桌的小孩炫耀:“我吃完了!”

“我也要汤汁拌饭!”

“妈妈我也要!”

“我也要拌一拌!”

小孩攀比虽然很幼稚,但是家长们还是很高兴,纷纷动作麻利的给拌上了,不一会跑了一下午的小孩们吃饱喝足后就昏昏欲睡了。

蓝瑜这桌都是大男人,一人一大碗饭,很快就把桌上的菜全部清空。

没一会孙大娘端着一盘拌李子过来,放到桌子上道:“就剩最后这一点了。”

阙淦桦和顾凯看到就条件反射的牙酸,口水直流,但是又忍不住再吃一个。

就一个。

对,尝一下加了辣椒,盐和糖的三月李是什么味道。

然后就停不下来了。

拍碎的三月李用少许盐稍微腌制一下,然后加入糖和辣椒粉,上面盖上盖子用力摇匀就可以直接吃了。

脆爽酸辣还带着一点甜的口感很特别,而且对比直接吃,酸味消失了大半, 糖也去掉了一点辣度,就感觉三种调料缺一不少。

“我明天去看看屋后的李子能不能摘了。”孙大娘眯着眼道,“你们今天在南边歪脖子李子树摘的三月李已经被游客们抢完了,钱明天统计好了分给你们。”

蓝瑜:“……”

总有一种游客来了之后,自己不是村里团宠的感觉。

阙淦桦和顾凯吃了好几个,牙齿又有点酸,立刻停嘴,听到孙大娘这话还很开心,卖掉了好啊,不然他们忍不住再吃一个。

倒是严琼,一口一个吃得开心,还问蓝瑜:“我从没想到李子还能这样吃。”

蓝瑜:“因为太酸了,直接吃肯定不好吃,就想方设法的把他们弄好吃。”

严琼想了一下,笑道:“也是。”

孙大娘见蓝瑜一口一个拌李子吃得开心,笑眯眯的去端了一盘青团过来,“今年天气热,白头公也冒得早,村部后面那片地满地都是,下午我们几个闲着就去摘了好多,做了点白头公粄,知道你们年轻人把这些叫做青团,我们学着网上的做法做了豆沙,紫薯馅和咸蛋黄,火腿馅的的白头公粄,不,青团。”

盘子上放着十来个青团,对比网上的一些照片,颜色比较厚实,没有那种透明感,而且比较硬,应该是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差不多。

如果糯米粉的比例多,青团就会比较软糯,也粘牙;粘米粉多了,青团就比较硬,口感比较扎实。

蓝瑜拿起一个白头公粄,一口就是一半,这个刚好是火腿馅,咸口的。

其他人也纷纷伸手,就和开盲盒一样看下吃到的是什么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