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第2/2页)

林屿也没拒绝。

实际上徐夫人内心觉得,林小哥是个福星,全是托赖他的运气好,竟然连这种局面都能咸鱼翻身,这不是福星还是什么?

从某种情况来说,徐夫人算是歪打正着了。

搭乘新兴隆的商船,路上就过的滋润许多,有专人照顾,如果路上钓到什么河鲜,还会请他们过去一起品尝。

河鲜少了几分鲜甜,但是味道也还算不错,他们吹着小风吃着鱼肉粥,高高兴兴的被送到长兴的码头下船。

回家之后,先按照人头分别送上礼物,他买的多,相熟的人家都会份儿,就算不是特别熟的,也会送上一盒点心。

林屿给每一份礼物分类写上字条,然后让弟妹们分别去送。

康安分到的就是送去三叔家,路都是认识的,轻车熟路的送到三叔家的门口,隔着篱笆喊道:“有人在家吗?”

三婶正在院子里洗衣裳,闻言把手上的泡沫一擦就过来开门,“呀是康安呐,这么快就回来了?来来来,进来坐会儿。”

“是啊,已经回来了,刚到家一会儿,这不是给您送特产吗?”康安熟练的回答,“我不坐了,等下还有好几家要送呢。”他把东西放进堂屋里就走了。

这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呢?三婶去屋里洗干净手,小心拆开包袱表面的牛皮纸,结果露出好几匹漂亮的棉布来。

呀!三婶都不敢上手去摸,生怕手上的茧子刮坏了布,没想到棉布也能织的这么细致,比丝绸也不差什么,精美好看。

一匹深色的,一匹浅色的,还有一匹嫩黄色。三婶已经在心里安排该怎么分配,孙女们正是花骨朵一样的年纪,穿嫩黄色正好,浅色的可以给儿子做两套见客的衣裳,现在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

等到三叔他们忙完回家,三婶连忙献宝一样把布匹捧了上去,“瞧,小屿刚送来的布,给大家伙做衣裳正好。”她扳着手指头算,想好了这么分配。

三叔想了想,从腰包里掏出一两银子来,“家里人口多,这些布料够不上每人一身,拿钱去再买点布料回来,你也做一身。”

三婶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自己的份,老脸一红,结巴说:“我的衣裳还够穿,不用买新的。”

“哪里不用,都洗的掉色了。”三叔坚持,“再说了,最近县城有些布料店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开始打折,用不了多少钱的。”

就知道这老头没那么体贴!三婶微微有些失望,然后又好奇,“怎么又打折?不是到了月底才打折吗?”

“谁晓得喔!比平时便宜很多,买点也无所谓。”三叔闹不明白这些,只知道便宜就行。

事实上县城的其余居民也是这么想的,便宜就行。

而在清仓大处理的布匹店丝线店,经过牛大和马三的渲染和不遗余力的宣传,知道了有金州这么一个进货渠道,哪里还稳得住?如果他们不尽快处理了以前的旧货,哪来的银钱进新货呢?

金州的货品如此出色,他们如果不去占据这个市场,自然会被其余的人占据,那为什么不自己上呢?

但是想要消耗以前的库存有些困难,一方面是县城的人口有限,一方面就是担心现在卖的便宜了,以后想要正价卖,卖不上价。

既然当了这个领头,也不能白拿他们的分红,林屿给他们出了主意。

一匹能做两到三件衣裳,但愿意买布的根本吃不下这么大的消耗,还不如布店提前把布匹裁剪出来,刚好够一件衣裳或者一件裤子的,零卖也是一种策略嘛。

这个销售办法一出,立刻消耗掉剩余库存的三分之一,毕竟很多人可能衣服坏的快或者裤子坏的快,未必愿意全都换新的,而买半匹布也会剩下一小半,很浪费。

这样一分割,看似卖出去的量少,其实反而速度更快。

这还不算完,县城的消费人口不够多,但是整个长兴县除了县城,还有十几个村子,他们都在嗷嗷待哺等着更低廉的货品进入生活。

林屿直接让他们把提前分好的布料,按照衣裳和裤子做好分类,一辆牛车拖到村子口,大声叫喊一百文一套,迅速吸引了精打细算家庭主妇的主意。

村里的妇人多数都是会做衣裳的,技艺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遇到比平时还便宜的布料,不管自己用不用的上吧,先抢了再说,自己抢了不够,还要替亲戚抢几套。

当时去了村口售卖的牛大说的绘声绘色,这辈子都没见过被抢购还要更激烈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