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2/5页)

蔡晴瞧着两个孩子直乐,跟导演建议:“要不就让小羽跟我们一块儿吃吧,反正他们都没有台词,对剧情没什么影响。”

“怎么没影响?”张衡摇头不同意,“这是一个封建的地主家庭,徐锦栋从小受封建思想荼毒,认为阶级固化,界限分明。怎么可能会允许一个被剥削的保姆跟自己同桌吃饭?”

小哥俩没听懂他在说什么,但是摇了头就代表他不同意让妈妈一起吃饭。

于是,他俩也不吃了,扔下勺子就去拉妈妈的手。

“妈妈,走!回家吃饭!”

项小羽心里既感动又好笑,赶紧将人拦住,劝道:“这是在拍电影呢,你们不是想演‘潘冬子’嘛,那就得听导演伯伯的话呀!”

听到了“潘冬子”,延安又有点犹豫了,他终于想起来自己要拍电影这码事了。

张衡走过来跟项小羽商量:“小羽同志,之前是我考虑不周了,没想到这两个孩子被你们教育得这么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孝顺妈妈了。那什么,要不这场戏你就别演了,否则你往旁边一站,他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你身上。他们虽然没有台词,却是这个回忆场景里的主角,这是一家四口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饭,女主角在之后的岁月里时常会回忆这个画面。他们频繁往你那边望,也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项小羽:“……”

刚拍第一个镜头,就要被劝退了?

她转身严肃地跟两个儿子交代:“你们俩老实点,导演让吃饭就乖乖吃饭,不要一直看我,也不要跟我说话。妈妈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跟你们同框的角色,你们可不许给我搅黄了!”

“那你不想吃饭呀?那个红色的肉可好吃啦!”吉安极力推崇红色的大肉。

“这个镜头拍得很快的,妈妈一会儿再吃。”

好在双胞胎还算听话,在第三次拍摄的时候积极配合,没再搞事情。

这一幕吃饭的戏拍了将近半个小时,小哥俩吃得肚皮滚圆,从条凳上跳下来的时候,吉安肚皮上的纽扣还崩开了一颗。

“叔叔,你家的饭真好吃,我们明天还能吃吗?”延安跟同桌吃了一顿饭的地主爹套近乎。

“哈哈,能吃能吃,这几天过年,可以敞开了吃。”

小哥俩欢呼一声,跑出去找亲爹了。

因着是大年初一,他们俩拍了一个镜头,吃了一顿饭,剧组就收工了。

张衡将剧组的所有成员聚到一起吃晚饭。

成年人一桌,小演员们一桌。

宋恂两口子这才知道,原来除了双胞胎,剧组里还有其他小演员。

这些孩子大多是张衡从上海的少年宫挑选的,有一个扎着两颗包包头的小姑娘已经是第二次参与电影的拍摄了。

她是那一桌的小朋友里年龄最大的,大概有七八岁了,吃饭的时候就主动管理起了小朋友的纪律。

开饭前,她起个调,带领一桌的萝卜头合唱了一首《花儿朵朵向太阳》。

“你看那万里东风浩浩荡荡~你看那漫山遍野处处春光~”

吉安和延安虽然已经吃饱了,但是小孩子就喜欢跟小孩子凑在一起,人家吃饭的时候,他们也自动自觉地坐到了那一桌上。

这会儿看着其他小朋友一起唱歌,他俩傻眼了。

这首歌他们没学过!

托儿所里还在教唱儿歌,这首歌对中班小朋友来说太难了。

所以他们就只能微张着嘴干瞪眼。

项小羽看到他俩傻兮兮地坐在那里不知所措,乐不可支地掏出照相机给他们拍了一张相片。

那一桌小朋友唱出了兴致,又接连唱了两首歌,可惜双胞胎还是不会。

好在他们记性挺好,人家重复唱副歌的时候,他俩还能随着大家一起哼哼两句。

项小羽跟那个包包头小姑娘的妈妈打听:“这些歌都是少年宫教的呀?那一桌的孩子怎么都会唱?”

“对的呀,他们都是少年宫歌咏队的,不要太会唱噢,我女儿是领唱。”包包头妈妈骄傲地说,“少年宫马上还会开设乐器小组,等她有空嘛我就让她去学习弹钢琴!”

项小羽听她那口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觉得有趣,与对方打听了好多少年宫的问题。

张衡导演的摄制组还是一如既往的会省钱,像是当初在瑶水村一样,拍摄场地就是工作人员们暂居的处所。

小演员双胞胎一家也在这栋老房子里分到了一个房间,与剧组的人吃过晚饭回来后,宋恂一面往床上铺床单,一面听媳妇絮絮叨叨地介绍少年宫的课程。

“咱家宝宝马上就三岁了,我觉得可以送他们去学点特长,人家糖糖妈妈就想送女儿去学弹钢琴。要不咱们也去地区少年宫看看,给他们报个钢琴班什么的?”

项小羽看到那一桌能歌善舞的小朋友以后,心里特别有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