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2/4页)

到了这时,温继善总算说了一句符合他祭酒身份的话:“那些所学篇目,自然该在石经中挑选。”

——太学中有很多刻录了经籍的石碑,被称为石经,这些都是经过大儒筛选的重要典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卢中茂笑道:“自该如此,过年之后,太学生们也该回来了,咱们先圈定一下该教授那些篇目,到时候便让他们帮着抄书。”又道,“不过单单一乡之中恐怕就有上万学生,仅仅靠人力抄录,恐怕速度太慢。”

温继善建议:“你我干脆上奏陛下,从库中调绢布和大纸,先从石经上头拓印个几百份,然后分送诸地,反正乡学之事尚未在天下推广,一时还不用积攒太多教材。”

——这个时代虽然还没有雕版印刷术,但已经有了足够成熟的拓印技术。

温继善既然把拓印份数局限在一千以内,基本上是只考虑了建州附近老师所需的教材,至于学生,则不曾计算在内——这也是常事,一些寒门人士在学习时,受条件所限,无法接触到真正的纸笔,他们只能用树枝在沙子上头试着写字,唯有资质格外出色之辈,才能受到老师青眼,得到一些资助。

卢中茂:“那边依祭酒之言行事。”

作为此地年龄最小的一位太学博士,褚岁站大部分时间都在安静旁听,直到此刻终于站起身,向着卢中茂恭恭敬敬行了一礼:“多谢卢博士,今日若非卢博士指点,晚辈岂能知晓陛下深意!”

温继善也跟着行了一礼,同样也是发自内心地感激涕零——当今皇帝城府太深,做事情又环环相扣,若是只有他自己,恐怕难以想得如此周全。

*

年假结束,各部台刚刚恢复工作,温继善、卢中茂还有褚岁三人的联名奏疏就送到了皇帝的案头。

温晏然随意扫了一眼,发现上头有一行字“现需布帛大纸等物作印字之用”,就召了负责管理皇帝私库的少府过来。

——作为一个刚穿越就登基的人,温晏然其实存在一个少有人知道但确实存在的巨大视野盲区。

因为她一开始的职场起点实在太高,所以反而容易看不清下面的真实情况。

温晏然对民间疾苦缺乏足够的了解,然而周围的大臣却无人意识到此事——第一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士族对黔首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忽略与轻蔑,第二则是因为天子一登基便表现出远超成人的洞察力跟判断力,臣子们经过几场叛乱的洗礼,已经逐渐接受了皇帝天命所归生而知之的设定,而且每次在朝堂上提及民生问题时,皇帝反应也足够敏锐,他们便自然而然地走入误区,觉得天子此人应当没什么不了解的事情。

对穿越毫无概念的大臣当然不明白,温晏然之所以能对朝政问题做出基本的判断,只是因为她上学的时候多少听过点跟生产力社会关系古代社会矛盾有关的内容。

就像她确实不通兵事,所以对骑兵装备缺乏基本了解一样,作为日常生活中基本只能接触到宫廷贡物的人,温晏然对当前社会的技术水平也没有正确的认知,所以在看到“印字之用”时,便顺理成章地在脑海中留下了大周已经存在印刷术的错误观念。

既然大臣在认真工作,那身为上司,温晏然当然得替他们解决物资问题,等少府来了之后,就令侯锁配合卢中茂等人行事。

温晏然向侯锁道:“既然要印书,侯卿就多备一些布帛纸张,其余木雕版还有墨汁等物,也都由少府提供,卢卿他们如此辛劳,少府办事时勿要过于简省。”

她的话语里有一种皇帝所特有的笃定之态——在分派工作时,跳过能不能的询问,直接进入到安排人干什么的环节。

侯锁闻言,当即深施一礼,满口应承,他自然不晓得皇帝说的木雕版是什么,不过作为职业要求就是曲承上意的内官,少府令相信自己绝对有能耐把天子需要的物件设计出来。

等离开西雍宫后,侯锁更是一刻也不曾耽搁,立刻去了太学那边找卢中茂等人沟通,同时还带了一批布帛跟木板过来。

温继善看着木板,面上满是不解之色:“……少府这是何意?”

侯锁也不隐瞒,当着三人的面,直接将皇帝的话复述了一遍。

“……”

侯锁讲述完后,无人应答,唯有某种奇异的安静在室内弥漫,卢中茂瞳孔猛缩,感觉自己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朦朦胧胧又异常重要的的念头。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石经,有了纸张,有了拓印技术,距离雕版印刷的出世,当真只差临门一脚而已,这个突破来得可能早也可能晚,温晏然在宫中随口一言,便直接将未来不知哪天能出现的技术革新给怼在了能代表大周最高科技水平的工匠们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