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第3/5页)

茵茵点头:

“那你就跟我在门口等着吧。”

婚车到了,新人还没下车,苗学松就点燃了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起来,等鞭炮声停了,车门打开,苗学松上前给压车的孩子四块钱,那孩子乐颠地拿着钱就下车跑去找他奶了。

说到钱的数目倒是要解释一下,这时节没有忌讳“四”,一般压车都为了取“四平八稳”的喻义,准备给四块或者八块钱。

主婚人这才道:

“新郎、新娘下轿子了!新娘子脚不能沾地,不能把灰带进婆家!”

这时候还不兴新郎抱新娘下车呢,只在车门下边铺了一溜干净的袋子,新郎自己下车,新娘由宾相扶着从袋子上踩过去,就跟从娘家出来时一样。

看到新人进院子了,茵茵连忙大声喊:

“扬新郎、新娘了!”

小孩子和半大小子们一窝蜂地将五谷往他们头上扬。

茵茵拉着孙琪往屋里走,还能听到主婚人在提醒:

“小心脚下滴水檐子,大点步迈!”

巧兰知道不能踩到滴水檐,不然往后容易生病,招邪。在陈婷的搀扶下迈了一大步,迈过门槛直接进屋。

进了里屋,屋子里铺着新炕席,炕上铺着一个大红缎被,那被面上的光亮在特意开的灯光的照耀下,将整个屋子里都趁得红彤彤的,再加上屋子里的五色纸剪的拉花,显得屋子里格外的喜庆。

炕上放着一张小炕桌,桌上摆着一盘花生瓜子,一盘子糖果。

墙上贴着喜字和新画,柜盖上还有个大暖壶,让进来的人无不眼前一亮,不由赞叹不已。

进到屋的时候,巧兰的盖头就被苗于荣摘了下来,高高搭在敞开的门上。

地上有一丝袋子高粱,扎着袋子口,巧兰在人的搀扶下踩着高粱口袋上炕,坐到被子上。

其实坐得并不是很舒服,褥子里面有一把斧头,用红纸包着呢,据说这叫坐福!

主婚人又开始说了:

“坐福不能面向正南啊,要面向东南方!”正南和西南都不能坐,据说西南是鬼门关,这两个方位都犯太岁和小太岁。

调整好方向后才坐定。

抱着“嫁妆”的娘家人将巧兰买的东西放好。

一套行李放炕琴被垛上。一个柜,正好和茵茵家打的凑成一对摆上。

两个小圆镜子一边柜盖摆上一个,再有巧兰买的雪花膏和胭粉、梳子、头油、牙膏、牙刷摆好。

一个茶盘,里面放着巧兰自己买的两茶缸子及她姐送的两个杯子,还有茵茵给的放在柜盖上的四个茶缸子,竟有八个之多。

其实黄梆子还真就啥都没陪送巧兰,这些东西都是巧兰用彩礼钱置办的。

这就坐完福了。

然后李丽娟笑着上前。

巧兰红着脸从被子上跪起来,在自己头上摘下那朵特别的红花,边往李丽娟头上戴,边小声道:

“妈我给你戴花!”

四周看热闹的,有调皮的便大声起哄:

“新娘子声太小了,你老婆婆耳朵不好使,听不着!大声点!”

李丽娟不等巧兰难为情便解围道:

“别听他们瞎说,妈耳朵好着呢,听着了!”

巧兰脸虽红,却仍坚定地大声又说了一遍:

“妈,我给你戴花!”

“好!好!”李丽娟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忙将准备好的改口红包递给巧兰。

撕开一块糖喂进巧兰嘴里:

“往后啊,你们两口子要过得甜甜蜜蜜的,不打不闹的合合美美的,将来子孙满堂!”又剥了块塞进苗于荣嘴里。

两个新人连忙点头接受训示。

李丽娟亲自扶着巧兰坐好:

“这实心眼孩子,站地上戴也一样,现在不流行跪着戴花了!”

小两口站到地上,巧兰又管苗学松叫了声“爹”,苗学松笑着答应。

这时巧兰的二姐端着洗脸盆子,三姐拿着新毛巾,这会用这盆装了温水,里面还泡了根冻葱,里面有一些一分钱币,巧兰用这水洗脸洗手,还要将钱捞起来,做完整个流程就差不多了,代表巧兰往后就是苗家人了。

典礼结束了,下一步就要开席了,观礼的人开始找地方坐去了,新房这里坐的是新娘及送亲的娘家人。

茵茵穿上孙琪递给她的大衣,兴奋地拉着她:

“你没经历过农村的喜宴,我带你找个地方坐着跟他们一起吃吧?”

孙琪摇头:

“我看看就行了,我要跟着你的!不过农村结婚要这么复杂么?”

“复杂么?我觉得还行吧,就是比我喜子哥结婚时多了点礼,好像家家都差不多。”

她感觉比后世结婚的要简单多了呢,只是这会儿有些老的婚礼观念没改而已。

来客们也在讨论着婚礼,李丽娟娘家这边的亲戚们坐在一处。

姨姥不禁对着李姥姥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