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4章 只争朝夕(第2/3页)

“您看您说的,这有什么不能,是我的,那自然也是国家的,是全体华夏人的,我可没说,他们只为我一家企业服务,如果其他华夏芯片企业有需要的话,都是可以商量的。再者说了,您看我也没少投资一些供应商企业,可又有什么时候,因为我是股东之一,是最大的客户,强制性要求他们不得接其他企业订单了!”方辰一脸报天屈地说道。

朱院长扯了扯嘴角,丝毫没有对方辰表演回应的意思。

不过,他不得不承认,方辰这一点做的的确是太好了,虽有垄断之力,但却从未干过垄断之事。

然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越来越支持方辰,也越来越有底气支持方辰。

毕竟要是方辰是个背后里,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人,且不说他看不看得上,就算是看上了,他又怎么可能在会议上,理直气壮的对方辰表示支持?

“再者说了,国内的半导体企业啥情况,您又不是不知道,八十年代有六百多家企业,结果合在一起,一年的生产量都没有,东倭一家大型半导体企业一个月的生产量多。”

“这十年过去了,倒下来了一半,还剩下三百家,其中研究所十四个,职工十二万人,真正的科研技术人员1.6万人,听起来似乎还可以吧,像是一回事,企业和人也不少。”

“但实际上呢,都是芝麻大的小企业,三百家半导体企业加起来,固定资产才四十亿,您说这点规模,够干什么,还不如被我收购算了。”方辰满脸的不屑地说道。

也就是,朱院长还把这点家底当宝贝,他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简直就想笑。

就这点钱,这点人,还分散到三百多家企业中,平均下来,每家企业的固定资产才一千多万,职工人数四百来人,科研技术人员几十个。

并且这还是把像华晶厂这样的,职工人数三千多人的国内半导体龙头企业给算进去了。

如果将这类还算是不错的企业给摘出去,那这些半导体企业才可怜呢,平均才一二百人,活脱脱的乡镇企业规模。

说不定还没有那些五金厂,砖头厂的职工人数多呢。

就这些小麻雀,他如果不想办法将其整合起来,那真就没什么意思了。

朱院长罕见的老脸一红,有些神情不太自然地说道:“这不是国家太穷了吗,所以只能追求以最少的投入,来换取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和科研生产体系。”

“而且你想要收购这些企业,到也没有什么不行的,我让电子工业部继续研究一下,尽快给出个章程来。”

说到这,朱院长话音一顿,对着方辰认真说道:“我这一关好过,可是想要把这么多,天南海北的企业给拢在一起,形成有效管理,发挥出合力来,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虽说从某种角度来说,同意了方辰的收购,就意味着华夏半导体的半壁江山落到了方辰的手中,数十年,数代人的辛苦积累,一夜之间由公变私了。

但且不说,他相信方辰,觉得这些企业放到方辰手中跟原来没有什么区别。

就说一件事,国内能给这些半导体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吗?

显然是不能的。

如果能的话,也不会有“909”工程,也就不会再成立一个华虹厂,搞集中力量办大事那一套了。

预计在未来十年的时间,这些半导体企业还依旧保持着现在这种,饿不死,也发展不起来的态势,静静的等待着。

等待这个国家富裕起来,有能力,有钱来补上缺失的这一课。

然而要是现在就把这些企业交到方辰的手中,依照方辰的性格,一定会大力投资这些半导体企业。

如果可以的话,不仅仅是这些企业,就连整个华夏半导体产业,都将迎来新的曙光。

相反,他现在倒是更担心,这么多零零散散的小企业,方辰如何的将其有效管理起来。

“搬迁呗,连人带设备,全部搬迁到申城,我想他们不会不愿意吧。”方辰笑着说道。

朱院长顿时无言以对,他现在在方辰的身上着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财大气粗,有钱任性。

这些半导体企业,所在的地方,自然不可能比申城的条件好,尤其是一些六十年代,大三线时期才建设的企业,简直就是在深沟沟里。

现在让他们一口气搬到申城,自然不可能有不愿意的。

“所以说,我准备向您从浦东要块地,生地熟地都无所谓,三通一平,我可以自己找人做,只要是浦东的地就行。”方辰笑眯眯地说道。

朱院长眉头微蹙,他怎么觉得方辰这里面有什么坑,等待他跳呢。

其实,方辰能挖什么坑,不就是想要块浦东的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