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第3/4页)

怎么只有牛顿一个人和胡克死磕?怎么胡克和牛顿结仇之后还一脸懵,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和牛顿结仇?

在李彤看来,巴罗英年早逝的时候,牛顿和胡克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这不是理所当然吗?老师的脑子这时候怎么不好使了?

胤礽耸肩:“文化背景不一样。而且牛顿对胡克的打压,也不是这么单纯。除了为老师报仇之外,打压胡克这个老学阀也很重要。再者,牛顿对自己的学术成果看得很严实,厌恶别人沾染。咱们大清科学会副会长莱布尼茨在微积分上不也和他结仇了吗?人性很复杂,没有纯粹的好与坏。”

李彤抚摸着胡克的实验画稿,道:“真的好复杂,我还有的学。”

胤礽没有安慰李彤,他道:“确实应该多学一些。以后大清科学院会如此走,都系在你一个人身上,你担子很重。”

虽然后世总会弘扬努力的效果,比如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什么的。

其实一件残酷的事是,科学家就是吃天赋。没有天赋,再多努力都没有用。

特别是在这个科学刚刚启蒙的时代,完全是靠天赋火花点燃。

后世科学理论已经趋于成熟,才会有许多人埋头苦干几十年,用笨实验的方式得出成果。

在以牛顿为代表的这个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科学家们的主要成就都集中在四十岁之前。数学家的话,都集中在三十岁左右。

对数学家来说,如果二十岁之前没有在数学上显露出独树一帜的天赋,那么他未来几乎也不会在数学上有成就了。

而即使是后世,数学仍旧和那个科学刚刚启蒙的时代一样,只吃天赋。

如果翻一翻中外得奖的青年数学家们的履历,就能看到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基本上获得过成就。

数学就是这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李彤恰好就是一个“会”的人。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这个科学界群星荟萃的时代,胤礽不相信大清这么大的地方,没有一个能比拟外国群星的人。

他找到了李彤。

他相信李彤就是这样一个人。

所以胤礽对李彤寄予厚望。

李彤感受到了胤礽对他的厚望,深呼吸了一下,点点头道:“我会努力。”

她对胤礽真正动心的时候,就是感受到胤礽对她强大的信心和给予的厚望的时候。

作为女子,她从小到大听了太多当今女子该如何的说法。

即使是小时候曾经特别喜欢她鼓弄机械学习算术的父亲,在她渐渐长大之后,也不准她再读那些闲书。

“女子学数,能算个账管好家就已经足够。”

“你怎么又用锤子在敲东西?女子不能如此粗俗。”

“不要和工匠混在一起,你将来怎么嫁出去?”……

陌生人在嫌弃嘲笑她,爱着她的人在叹气和头疼,李彤一度茶饭不思,浑浑噩噩。

直到她感受到胤礽对她的信任期盼。

“现在世界科学界群星荟萃,大清也应该有自己的星星。”

“我相信,你将成为那颗亘古不变的科学之星。”

胤礽那时候并非向她表白,这句话听在她耳中,却是最动人的情话。

士为知己者死。

为了这句话,李彤便是死了都心甘情愿。

她要成为胤礽期望中的那颗星星。

她会成为胤礽期待中的那颗星星。

……

胤礽真是一点浪漫情怀都没有。

他给未婚妻安排完沉重的任务之后,就匆匆离开,去视察弟弟们干活情况。

李彤没有送胤礽离开。

连目送都没有。

她有自己急需要做的事。比如把科学院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胡克的弟子们召集起来,整理和研究胡克的手稿,为大清科学院编纂新的教科书。

两所大学的数学、自然科学课本都是出自李彤之手。当大清科学院中的大清人不多的时候,全靠她撑起两个大学的教材编纂任务。

所以即使快成婚了,李彤也没有空回家备嫁。

甚至本该由新娘子自己缝制的嫁衣,也是宫中人帮她缝制。

作为一个新娘子,她不能披着自己缝制的嫁衣出嫁,这本是一件遗憾的事。

但有什么遗憾,比整理胡克老师的手稿更重要?比给两个大学布置更多的功课更重要?

李彤轻轻一笑,笑容和胤礽那坏坏的微笑有些相似。

她一边整理手稿,一边道:“诸位,成婚后为彰显太子妃气度,我再来此时会打扮得更华丽一些。到时请诸位不要见怪。”

现在志得意满,已经把胡子剃成了文人须,大清官服和文人长衫轮流穿的莱布尼茨失笑:“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太子妃就该穿华丽一些。”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其实院长现在就该穿得更有气势一些,一些刚进来的小年轻居然还敢在背后说怪话,都是院长太温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