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2/4页)

“这话不对。朱和潍可代表不了朱家人,他祖父不过是个偏远宗室,当年他祖母还与祖父走散了,他父亲说是宗室之子,可听说找到他父亲的时候已经过去两年,到底是不是,谁知道呢?”

“据闻当年李自成攻入京师的时候,朱和潍的祖母在一个庄子上躲了一年。会不会那时候……”

“这种事情如今谁说得准。我看他这身份八成存疑。要不然就他这品性,跟朱家人也太不一样了。细数前明两百多年,十六位帝王,谁跟他一样?崇祯帝亡国自缢,他做了什么?卖国勾结洋人!”

有人惊惧:“这位兄台,小心说话。你此言不妥,这前朝毕竟是前朝。你这语气是不是太……”

“太什么?对前朝表露敬重?兄台,你莫不是忘了这话最先还是太子殿下说出来的。虽是前朝,别的不谈,可他们确实未曾割地纳贡,未曾和亲称臣。在这点上,他们实实在在做到了。这是事实。太子认,我们也得认。

“更何况这些年朝廷广开言路,只要不是煽动百姓意图不轨,就不会因言获罪。不然你以为我们如何能坐在这里畅谈朱和潍与太子之事?放心吧。皇上和太子的胸襟大着呢。就是这朱和潍……”

年轻人话语稍顿,鼻间冷嗤,“不管他是不是朱家人都该死。准确说,不管是谁,姓什么,何种身份,但凡做出卖国之举者,全都该死。朱和潍如此,若他日还有陈和潍,李和潍,关和潍者,亦是如此。”

厢房内,胤礽微微勾唇。胤祉很是惊讶,转头问:“二哥,他们……”

胤礽轻轻点头。胤祉自知今日这出戏是胤礽推手,人群中必定有他的人在引导。

胤祉疑惑:“二哥为何要替前明说话?而且那个朱和潍,他的身份当真存疑吗?”

胤礽摇头:“或许吧。”

胤祉:???或许?

胤禛解释说:“二哥是不想让人以为他对朱和潍的惩治是因其身份。所以有意模糊朱和潍的血脉。这么做也是想将大家的关注点放在与洋人勾结意图卖国之上,而非是他前明皇室后裔的身份上。”

胤礽神色闪了闪,胤禛说的没错,他的目的确实如此,但还有一点。他恼恨的只是朱和潍。虽说前明十六位皇帝非是没有诟病之处。可至少他们曾做到的事情曾保住的气节不应该被朱和潍带累。

尤其他还指望着把这份气节在本朝延续下去。所以他也想将前朝作为一个标杆。本朝统治者对前朝统治者总有几分芥蒂。既然如此,必然是不愿意输给前朝的。前朝都做得到的事,本朝如何能做不到?就算以前没做到,今后也一定要做到!

胤祉恍然大悟:“二哥在话本中故意勾勒洋人入侵的情景,也是为此吗?”

胤礽点头:“你以为孤拖行朱和潍的惩处重不重?你以为千刀万剐重不重?那么你以为单凭这些能挡不住日后他人的卖国之举吗?”

不等胤祉回答,胤礽又道:“或许寻常百姓会因此害怕,但皇室呢?如果引外敌入侵能够帮助自己夺得帝王,你觉得会有人去冒这个险?你总不至于天真的以为只有朱和潍会做这些事,别人不会。譬如……”

胤礽顿了下,缓缓吐出六个字:“皇陵里头那位。”

胤祉一震。

胤礽冷笑:“就算把处罚定得再高再狠有什么用?那都是败了的结果,可一旦成功了呢?他不但不会受到惩罚,还能坐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如此诱惑,你认为皇陵里头那位会不会?而我爱新觉罗家后代子孙又会不会?”

胤祉神色倏然严肃起来,他张着嘴不知如何开口。他很清楚,答案是会。

在皇位诱惑之下,朱和潍会,大哥会,许许多多的人都会。谁也不敢保证爱新觉罗家不会出这等不肖子孙。

胤礽一叹:“所以孤必须让民间都知道引外敌入侵的危害,让大清百姓全都以引外敌入侵为耻,对此等行为深恶痛绝。

“孤要让全国上下形成统一的认知,并且告诉他们,若有人行此事,不论身份地位,不论民族血脉,天下共诛。

“当这种思想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当他们对卖国者厌恶的情绪空前高涨,甚至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就算有人起了野心贪念,也会三思而后行。

“因为百姓是根基,他就算以外族力量取得尊位,百姓不服,也是坐不住的。自己辛苦谋划,不谈失败,就算成功了也很可能到头来是一场空。可行性太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有所忌惮。”

这边讨论着,楼下的议论也没停止。并且此时民众交谈的中心以及从朱和潍转移到了洋人。

“我早就说了那些长得奇奇怪怪的洋人没一个好东西!”

“就是,一个个金发碧眼的,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不都说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