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4/5页)

其中以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为首,余者都是熟面孔,全是尚书房出来的理科精英。

“黄先生,这边弄好了。”

“黄先生,你看这里我们这样设计可行吗?”

“黄先生,我觉得之前讨论的第一方案或许比第二方案要好一些。你觉得呢?”

十来个人七嘴八舌,遇到问题全请教黄履庄。黄履庄也不嫌烦,一一解释说明。得到答案后,大家又一起在“庞然大物”上捣鼓。

还是赞扎眼尖,发现了不知何时进来的胤礽一行,率先站出来:“见过太子!”

众人懵了一瞬,纷纷行礼。黄履庄呆了好一会儿,啪嗒一下跪在地上:“草……草民拜见太子殿下!”

“黄先生请起,学院之中不必行此大礼。你看他们都只躬身,不跪拜的。”

黄履庄十分忐忑:“草民……草民与他们不一样。”

“如何不一样。黄先生,你如今在学院任职,头衔尚在他们之上,分属他们的老师呢。哪有老师跪着,学生站着的道理?”

如今讲究天地君亲师。一般情况下确实没有老师跪着,学生站着的道理。但也有例外。譬如胤礽。

早年胤礽入尚书房,先生们授课前都需要先行礼,胤礽叫起后才能起。胤礽坐着,他们站着讲课。而在给胤礽布置功课的时候,更要下跪。

不过这些规矩没实行几天,胤礽就觉得格外别扭、浑身不舒服。彼时他即便还未恢复前世记忆,也及时开口免礼,全程给先生们赐座。

消息传到康熙耳朵里,康熙亲自前来尚书房查看,见他懂得尊师重道,而先生们也未因是太子老师而自得,态度恭敬。原本的担心去了大半。事后又私下问过胤礽的想法,被胤礽磨了两天,就放开不管了。

可见,自他投胎的那一刻,不论是否有前世记忆,骨子里他还是他。

胤礽上前,亲自扶起黄履庄,“孤刚回京不久,今日正巧过来,瞧见黄先生制作的诸多物件,甚为精巧。黄先生之才,世上能有几人能及?景山书院得有黄先生,如虎添翼。日后,还望黄先生多加费心,孤在此先谢过黄先生了。”

黄履庄嘴唇抖动,既激动又惊讶。他从没想过自己一介布衣,有朝一日竟能见到一国储君,且储君还亲口唤他“先生”,称赞他奇巧之才。

黄履庄一颗心砰砰直跳:“太……太子,草民……草民……”

察觉他的局促,胤礽看向“庞然大物”道:“这是在做什么?”

“是造纸机。”

胤礽一顿:“造纸机?”

赞扎出面道:“和郡王设立实验小组,将我们都叫了过来,让我们选择研究项目。我们讨论了许久,觉得可以从笔墨纸砚入手。太子曾说,想让大清百姓都能读得起书。更曾说知识的传播在于三大要点,一则教授的方式和渠道,二则书籍,三则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具。

“许多百姓读不起书,最大的原因在于,读书花钱。寻常人家供一个读书人十分吃力。除束脩不便宜外,日常纸笔等花销也较为巨大。

“我们便想着,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笔墨纸砚中,我们最先想到,觉得最有可能改进的便是纸。最初我们是琢磨着,是否可以从原料入手,通过寻常不一样的原料来降低纸的价格。

“为此,我们问过民间诸多纸坊,得知造纸技术自东汉发展至今已经十分成熟,能够用来造纸的原料几乎民间都有过尝试。后来我们自己也试过十几种,发现想要从这方面改善纸张的种类,降低价格,不太可行。

“和郡王提醒我们说现今造纸全靠人工,耗时耗力,市面上产量有限。如果能研制出相应的机器,让机器代替人工,大批量生产出纸,使得市面上的纸供过于求,纸的价格就会下降。

“纸也是书籍印刷的根本材料。纸的价格下降后,书籍的价格也会有所改变。黄先生听闻后,就说或许我们可以做一台造纸机。”

胤礽眼中全是惊喜:“这个想法很好,方向也好。你们如今做得怎么样了?”

赞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黄履庄更紧张了:“有负太子厚望。我们之前做过一台,花费了不少银钱器具,可惜没有成功,无法达到运作效果。这……这是尝试的第二台。”

胤礽笑道:“黄先生不必如此。但凡研究,从没有一蹴而就的,都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失败是很正常的事。至于银钱,你们不必担心。学院特别设立有研究资金,就是给你们研制实验准备的。倘若研究资金短缺,孤会想办法。你们只需一心研究便好。”

这是他为大清打造的初始研究团队。别看如今设在学院名下,往后若是做大做强,是会分出来的。这可是日后大清科学院的雏形啊。缺什么也不能缺了钱。绝对不能让研究人员因为资金问题,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