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都察院行都察行事,掌监察、弹劾、建议,与刑部、大理石并成为三司会审,先帝时都察院称御史台,只有参本的权利,到当今才改称为都察院,赋予了监管之责,更设有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当地官员的考察、弹劾。可以说都察院是当今一手扶植起来的。

都察院上设有都察左、右都御史,下有左、右都副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与其他六部,甚至通政司、大理寺等各部、各科都不同,各部上峰尚书、下到侍郎左、右只一人,只都察院设立官员数额无限制。到如今,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左、右都副御史都各有好几位,更不提再下边的左、右佥都御史了。

都察院行都察之责的官员多,又素来由天子一手提拔起来,是天子放在前朝,掣肘百官的一双眼,是天子心腹,给了都察院无数权利。都察院存在十载,里边官员也数度裁换,调任,里边的都察院大臣众多,在有数位能做主的上峰在后,也逐渐形成了站队、排挤,生出了小心思。

这原本就不是天子乐意见到的,他扶持都察院,让都察院位列九卿之一,便是从内阁、六部之外彻底的掌控一个,为天子眼,为天子监督,为天子行驶冲锋,直言不讳,都察院如今内部与从前不同,天子不是没有察觉,只是不曾想到都察院如今已经伸手到天子后宫了。

折子被送去了缀霞宫,闻衍目光依旧沉沉。四海安定,但朝中上下的风气却不如从前,文武百官身上的锐利逐渐消退,沉浸于如今的太平中,颇有些不思进取之心,反倒把目光放到了争斗构陷当中。

这些人想做什么,闻衍心知肚明。不过是仗着早前那点功绩,见天子比从前心软,逐渐露出了原本的目的,妄想与天子分庭抗衡,插手朝中政务,甚至还想左右下一任天子人选。

闻衍低低叹了口气。到底是身边能人备出者甚少,百官早前被世家大族所占,科举从设立之初到如今时间尚短,还不能与底蕴深厚的世家大族们想抗衡,甚至因着先帝和夺嫡之事,科举一度中止。

登基不过十载,科举也才重启十载罢了,选拔出来的官员年轻,经验不足,多是在翰林当值,或是派遣出去打磨,与为官几十年的大臣们相比,到底青涩。好在科举进展颇有成效,倒也出了些可用之人,比如留给皇长子的状元郎小顾大人。

想到皇长子明霭,闻衍心中的阴暗消退几分,如今皇长子还小,这些刚通过科举出来的下官经过磨砺,待皇长子长成,他们倒是正适合为太子鞍前马后。至于现在这些老臣,如今他还在呢,自然能压得了这一朝,把他们彻底清肃,为太子开辟出一条路,好叫他能安顺的接下这个位置来。

想通这点,闻衍又取了一本折子来,看到一半,他突然出声问了句:“赵励是何时调任回来的?”

一味的压制不是办法,天子也不希望当以后把这个天下交到太子手上时混乱不堪,该清理的该安插的也同样要做,只有如此交付下去的才会是一个清平安泰的江山。

杨培把折子交给了徒弟杨喜,听到天子问话,杨培在心里算了算,这才回话:“陛下,赵励大人从外地调任回来已三载了。”

德妃娘娘三年前入宫,赵励赵大人正是同年调任回京,说来入都察院的时日与德妃娘娘入宫的时日都相差无几呢。

赵大人是科举进士出身,中进士后未入翰林,被调任到外地为官,整整七年,从小小的县令到知州,颇有功绩,正逢吏部调任,赵大人因着功绩,被吏部划在了名录里交由了天子过目,得了天子亲自点头这才回京任了京官,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知州与佥都御史虽官职只相差一级,但京官与外官不同,若论起来,便是平级官职,京官也更高些,但京中官员林立,想要升职更是艰难,赵大人年纪尚轻,又无背景,看在过往的功绩上,能升任一级,调任到都察院已是不易。在京城熬了十几年也不过是四五品官职的大有人在。

“三年了,朕看他倒确实是个聪明的,有野心,为人也不张扬,如今朝中倒是缺乏这种官员了。”闻衍感叹一声。

这位赵励赵大人当真是入了天子眼,要往上走了!杨培陪着笑:“赵大人虽能干,但还得要陛下慧眼才能发现,否则也只有埋没了的,当是陛下知人善任。”

杨培只管夸,别的一概不管,涉及前朝后宫,他向来一眼不插,只见缝插针的说上几句好话罢了。

能干的朝臣若是想找又岂有找不出的,陛下对这位赵大人格外关注,到底还是沾了几分德妃娘娘的光,这赵大人与德妃娘娘可是有亲,德妃娘娘还得唤一声姑父的。有这层关系在,只要这赵大人不是蠢的,稍稍表露出一点才干来,哪里没有机会往上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