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探灵实录3(第3/4页)

教室里窸窸窣窣的,同学们拿手机拍了作业小声讨论着,拉人凑组,老师并没有管束任由他们讨论着,这也算是课堂讨论环境嘛。

长发的陈一墨推了推方框眼镜,“小组为单位,我们寝室四个人就够了。老刘给的题目很宽泛,主题要求是介绍灵城南城老城区那边的采编,图文结合,言之有物,不难。”

爆炸卷的谢殊也悄然开口:“我说,这是老刘又没有稿子用了吧,准备直接那我们的作业凑数。”

这话一出,几人和身边的其他同学齐齐撇嘴,这个可能性真是很大啊。

讲台上的地中海中年秃头刘老师是特聘讲师,实际上也是灵城一家本地半官方杂志《灵城文史》的主编,这年头纸媒不好做,这家杂志好在是挂在官方名下的,再怎么着每个月也有雷打不动的订阅,来自各大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等。

只不过杂志社的工资不算高,即便是官方杂志社也是相当清贫,没看老刘堂堂一主编都在外边挂了讲师,杂志社的人手有限,每个月的稿子不好收,老刘时不时的在课堂上布置了作业下去,再挑拣看得上眼的就刊登出去,既解了缺稿之忧,也给了这些学生一个平台。

杂志的稿费虽然不多,但凡事被选上了的,一篇文章稿费也够一周的生活费。

随着铃响下课,同学们策马奔腾,洛萤和室友们一同去了食堂,一边陪着她们填饱肚子,一边商量着这个小组作业。

就算是选修课,但绩点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从不缺席逃课的333寝室,不就是为了能拿下所有的平时分吗,小组作业完成得好,这门课四绩点岂不是就在眼前?

“我们什么时间去做那个小组作业?”一边吃着,洛萤已经开口询问。

四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事情在身,上课的上课,实习的实习,小组作业一起完成还得找个同一时间过去。

“之后几周的课都是早上,与其每周过去,不如我们单独腾出来一天去做完采编,直接把作业弄出来,剩下的时间就自由了。”陈一墨咬了一口生煎,连忙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对,早弄完早放心,六月份趁着小学期我那边估计也要开始暑期实习了,拖下去我怕忙不开。”欧阳连连点头。

谢殊筷子夹着一个焦黄的锅贴蘸着辣油,塞进嘴里有些不清晰地开口:

“我也是,就要去参加训练营了,我记得我们今天就这一节课吧?你们要是没事,择日不如撞日,吃完咱们就赶紧去干活,一天整完拉倒。”

“我没问题,你们呢?”洛萤回道。

这正和她意,大家都忙,还是越早把作业完成越好,也能安心去做别的事情。

“我也行。”“我今天也没事,那吃完就走吧。”

四个姑娘吃着饭就快速地决定了行程,回寝室收拾了一下东西就直接踏上了前往南城的地铁。

南城是老城区,而灵城大学所在的是中心靠北,前往老城区大概需要有四十分钟的地铁。

从地铁口里出来刚好是十一点半,热意渐浓,来的路上几人已经商讨过这一次小组作业的主题,又搜索了几条老街作为地点和备选范围。

以灵城老城区为题,挖掘灵城老人们的时代记忆,见证几十年来老城区的风雨变迁。

欧阳又在脖子上补了一层防晒,掏出了自己的防晒小黑伞,几人向着老街走去。

洛萤看着眼前的老城区老街有些恍然,这小院黛瓦,古朴的院子和街道险些让她错以为自己又回到了曾经的大宁。

但这里是现代,这里是灵城的老城区。

如今是周一,五一劳动节的小长假已经过去,老街的游客和本地人都不多。

“这一片,前边那步行街都是仿古的建筑后来新造的我们就不过去,咱们去老街和巷子里转转,巷子里和老街有不少本地的老人和老铺子。”

欧阳带着几人向前走着,她是本地人,虽不是老城区土生土长,但总比她们几个更熟悉一些。

“听说南城这里原本很大很大,但因为被侵占的时期,这些老房子老院子被烧毁不少,只剩下如今这些了。”

谢殊的脖子上挂着相机,时不时走在巷子间,院子边上拍着边边角角,许是石板缝隙中的一棵草,许是瓦檐边缘的一只雀。

既是要做老城变迁的主题,必然是要找人采访的,而且这里还有这么多老院子,能多采访几户就更好了。

老城很老,不再年轻。

老巷子太老了,沿着一条路进去,转来转去也许还遇不上这巷子的牌号。

居住在老院子里的也大多数是留守的老人了,凭借着身为新闻学子的社交能力,几人很快就找到了一家愿意接受采访的老奶奶。

也是巧了,她们在巷子里穿来穿去,拍着照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在门口晒太阳唠嗑拉呱的几位奶奶,一听是来采访的学生,老人们也很是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