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过往(第2/2页)

面对谢颐清,秦衔实在没法做到毫无芥蒂。

十一岁年,他在战乱中与家人失散,为躲叛军,跟着一群流民逃出了黔州,靠着沿路乞讨,餐风露宿,颠沛流离,辗转到了荆州境内。

同行的流民或染瘟疫,或因饥饿,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到荆州时,已只剩他一人了。

他衣衫褴褛,身无长物,已然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了,最后步履蹒跚地经过河堤时,摔了一跤,撞伤了脑袋,不省人事。

是秦家父母将他从河堤边带了回去。

夫妻两个半年前才经历丧子之痛,见到他与他们才失去的幼子年岁相仿,便觉是上天赐予的缘分,将他收留在家中,当亲儿子一般照料。

尽管秦家并不富裕,夫妇二人却愿意请大夫替他治病,又坚持不懈地照顾他整整两个月,直到他身子恢复。

他撞伤了脑袋,想不起自己家在何处,父母何人,秦家父母便干脆让他做了秦家的儿子,给他起名秦衔。

大哥秦衡为人豪爽,待他也如亲弟弟一般亲厚,如今他在军中的武艺不输其他将士,便有大哥当年教他习武的缘故在。

而谢颐清却是间接害死秦衡的人。

尽管他知道这一切也许并非她有意为之,但心里的那道坎,无论如何都过不去。

谢颐清也知道自己的解释无法再挽回什么,不由有些羞愧难当:“我只是心中一直过意不去罢了,后来也曾派人往荆州找过你们,只是不知为何,都说你们已搬走了。二郎,令尊与令堂如今可还好?”

提起秦家父母,秦衔的目光闪了闪,沉默了片刻,才道:“他们已经不在了。”

当年,秦衡去后,二老悲痛难当。一辈子只生了两个儿子,却没一个活到成家之后,他们一时受不了打击,相继病倒,很快便支撑不住,随着两个儿子去了。

临终前,他们将家里的最后一点薄田交给秦衔,嘱咐他好好过日子,若有机会,便回去找找自己的血亲。

因秦衡的突然去世,他受了些刺激,忽然记起了许多过去的事。

未免二老坟前受打扰,他拜托邻里,若有人问起,只说他们一家人已然搬走了。

他实在没想到,这一个晚上,他先是找到了失散十年的亲妹妹,接着又遇到了与他大哥的死脱不了干系的这位娘子。

谢颐清错愕过后,心中愧疚愈甚,一时嗫嚅着不知该再说些什么。

“过去的事都已过去了,娘子不必再提。谢家如今的情况,我也略有耳闻,好在娘子和家人未受牵连,往后仍能为东宫太子妃。大哥从前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娘子的出身,若他泉下有知,也能稍感慰藉。”

秦衔垂着眼,冷冷地说。

越是这样,谢颐清越是觉得羞愧不已。

她张了张口,想说自己并不会嫁给元穆安,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事已至此,什么话都太过苍白无力。

秦衔说完,不再逗留,拉了拉缰绳,骑马小跑着离开,留下谢颐清一个人站在原地,失魂落魄。

……

腊月十六这日,距离元穆安的婚期腊月十九只剩三日。

宫里宫外看似都还在为这场婚事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可众人心里都直犯嘀咕。

谢家从谢柘开始,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几人都已落罪,整个家族已然衰败,谢颐清从过去的宰辅之女,一下成了罪臣之女,即便上面还有一个谢皇后在,这样的身份,也已配不上太子妃的位置了。

事情统统都是谢皇后在操持,太子对此仿佛毫不关心。

就连应当提前四五日派册使往谢府为准太子妃先行的册礼,都迟迟没听到动静。

礼部和宗正寺的臣子到元穆安面前提过一次,得到的答复却是另择吉日。

仅余三日,哪里还有吉日能择?

众人几番揣摩,纷纷猜测婚事恐怕要不成。

就在这时,重明门外,谢颐清在两名太监的指引下,缓步行近,跨入东宫,往承恩殿的方向行去。

作为太子理政的场所,白日的承恩殿一向人来人往,繁忙不已。

一场议政才毕,好几位兵部的大臣从里头出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话,结伴走下石阶。不过数步,却忽然见到迎面而来的谢颐清。

未待他们斟酌好该如何问候时,谢颐清已在阶下站定,施施然跪下。

当着所有人的面,只听她扬声道:“妾谢氏颐清,自知家父获罪,即将入刑,有愧于殿下的信任,更对不住大燕的臣民百姓,身为罪臣之女,日夜惶恐,甚为不安,实在不敢担太子正妃之名,故求殿下另择贤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