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母子(第2/3页)

只是,元烈早已娶朔州一位军中小吏之女陈氏为妻,夫妻恩爱,育有两子,他不忍舍去糟糠之妻,便始终拒绝。

陈氏见他日日被谋士们苦劝逼迫,为难不已,于心不忍,自知家世单薄,无法在大业上帮他半分,便主动让出正妻之位。

最终,元烈照着谋士们的意思,聘娶谢家女郎为妻,成婚后不久,便得谢家助益,踏上南征北战之路。

谢氏出身世家,性情清高,不屑放下身段,与元烈温柔亲近,加之两人聚少离多,因此一向感情淡薄。

后来,元烈得登大位,因多年愧疚,有心封陈氏为后,又引起当初追随其左右的陇西望族们的不满。

僵持之时,陈氏再度退让,为表自己不觊觎后位的决心,竟舍下两个还未成年的儿子,一根白绫,吊死在梁上。

元烈悲痛万分,亦后悔万分,最后虽妥协,封谢氏为皇后,可从此却对谢氏不闻不问,对元穆安更是如此。

他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陈氏的两个儿子身上,不但封长子元承瑞为太子,还特许次子元照熹常居宫中,与长兄相伴。

谢氏成了皇后,从此却再没体会过夫妻和睦、相敬如宾的滋味,只能看着丈夫守着陈氏的两个儿子,像对外人一般对待她和元穆安。

她恨元烈薄情,娶了自己,却一直心有不甘,不曾真诚以待;也恨陈氏决绝,用一死换来元烈后半辈子的愧疚和偏爱。

到如今,即便元穆安已成太子,杀了陈氏的两个儿子,逼得元烈不得不被拘在宫中的太液仙居,她仍旧未能解恨。

“儿知道母后这些年的委屈。”元穆安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是冷静地解释,“只是,眼下朝局不稳,儿虽已是太子,离大位只一步之遥,可朝臣、百姓们都看着,先前的事,已让儿背上了‘弑兄忤逆’、‘暴戾冷酷’之名,此时,不宜再生事端。九弟年幼,又无任何依仗,没有威胁,母亲何必与他计较?”

这二十多年来,他与谢皇后母子两个并不十分亲近。

当初,谢皇后忍着一口气,不甘心一直被陈氏的阴影笼罩,可陈氏已死,她这辈子也争不过,便将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陈氏的两个儿子在兴庆宫中享尽荣华富贵、父子亲情时,年幼的元穆安已被谢氏狠心送进军营里摔打。

那时,元烈初登大位,国中战乱频仍,十二岁的元穆安被迫离开母亲,跟着大军东征西讨,尸山血海里走来,一步步往上爬,成了人人称赞的少年将军。

饶是如此,谢皇后始终不曾满足。她的心,已被那些陈年旧事填满,再放不下别的,母子疏离,也在意料之中。

元穆安耐心地解释完,并不期待谢皇后能听进去。

她也果然不以为意。

“我不管你是如何考量的,佑儿是你舅父的独子,你我能有今时今日,多亏有谢家帮衬。是我这个姑母将他们姐弟两个接进宫公来的,我不能看着他平白受欺负。”

元穆安移开视线,也不欲与她争论是非,摇头道:“他是母后召入宫的,宫中谁敢欺负他?无非是身边的人纵着,让他不懂规矩罢了。宫中不是谢家,若不像话,丢的是母后与我的脸。如母亲所言,谢家功不可没。我既是佑儿的表兄,便应当好好教导他一番。”

说着,不顾谢皇后难看的脸色,指了指方才回话的太监,“将他带下去,当着表弟的面,杖责二十,明日,我会派人过来,每日给表弟教导规矩,请母亲宽心。”

康成闻言,立刻着人上来,将那个腿软地跪在地上求饶的太监带下去杖责。

谢皇后气得不轻,有心与儿子争执,一抬眼,对上他冷漠的表情,莫名被镇住,蠕动着嘴唇,好半晌说不出话。

元穆安不想久留,徒生龃龉,便即起身,冲谢皇后深深一礼,便转身离去。

殿门外,方才还得意洋洋的谢佑正不情不愿被两个宫女拉着手,眼睁睁看着服侍自己的太监被杖责,一双圆眼睛里蓄着泪水,似乎下一刻就又要嚎啕起来。

可看见面无表情走出来的元穆安,却像被捏住嗓子一般,生生将那阵哭腔压了下去,只管翕动鼻翼,啪嗒啪嗒落泪。

宫女太监们也纷纷弯腰低头,连看都不敢看。

日子久了,他们差点都要忘了,太子殿下可不是什么仁慈主子,那是连自己的亲兄弟都能下手的人!

元穆安清晰地感受到众人心中的敬畏与不安,本就紧绷的面色越发冷峻,看也不看一眼,紧抿着唇,快步从他们面前行过。

康成不敢耽误,留下人看着行刑后,便赶忙追上来,一路不敢言语,直到进了御花园,才试探着开口劝慰:“殿下,皇后娘娘的性情一贯如此,并非有意为难九殿下和、和秋芜姑姑,更不是有意让殿下难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