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四十八(第3/4页)

“能做出方便使用的工具,怎能说没用?”她总结道。

说到这儿,嬴政也明白了。

早在邯郸时,小小的嬴政就在考虑一个问题。

维桢夫人为他简单讲述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她好似什么都懂,提及哪家都能滔滔不绝分析一番。可她却好似哪家也不深入,只了解一个大概,未曾做过细致了解。嬴政暗地思索,觉得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维桢夫人不支持任何一家学说。

只是因为秦国为商鞅变法之后,严格按照《秦律》治国,所以维桢夫人为他认认真真地学习《商君书》与《秦律》,据说连带着《法经》和韩非的论著也看了不少。

她学会了,来教自己,但偶尔言谈之间,维桢夫人好似并不完全认同《秦律》中的内容。

“夫人。”

嬴政压低声音:“你认为,究竟是哪家学说最为有用?”

赵维桢讶然看向嬴政。

她当然明白小嬴政是什么意思。

然而若是她说了,小嬴政会认同么?

赵维桢略一思忖,觉得他能问出这个问题,就已经是经由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按照嬴政谨慎警惕的性格,仅仅是察觉出赵维桢不是真正的法家拥护者,是不会大大咧咧问出口的。

“我啊,没那么有主意,也没什么野心。”

赵维桢摆出笑容,故意用很轻快的语气调侃道:“诸子百家,各位策士,为的是宣传自己的学说。求得国君认可,或为心中抱负,或为扬名立万,总归是有个追求的。可我看来,学说这东西,有用就行。”

嬴政侧头,耐心听她说下去。

“《秦律》规定人家国生活,所以有用。儒门讲经世济民,仁爱世人,给大家树立一个高尚的道德目标,不也是很有作用?同样的,墨家研究出这些稀罕物事,不是更能改善世事?”

一提起来赵维桢的真正想法,她就忍不住了。

这些话,自从来到这个年代,赵维桢一个现代人,不知道憋了多久。

“我觉得,能万全的不是某家某人的学说,也不是某个持有学说的大家。”赵维桢总结道:“最万全的,则是把百家学说整合起来,好的东西留下,坏的东西丢掉,和政公子喜欢的七巧板一样,拼出一个完整的图画。”

“一个有思想的人,也是多个物件拼起来的。怎治国的思想,就能一家面面俱到呢?”

说起后世的思路,赵维桢都不带停的:“想想看,若是儒为心,法为骨,墨道农兵阴阳家等等具为肺腑皮肉,这样的学说,不就完整了吗?”

《秦律》虽好,但完全依靠严苛律法,能让秦国统一六国,却不能让秦国长治久安。

人民苦于徭役,苦于战乱之后的困顿,律法却没有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案。

在赵维桢看来,秦至二世而亡的因素有很多,治国思想单一且苛责绝对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社会矛盾,而产生律法,可随着社会发展,律法并没有紧跟变化。这属于上层建筑没跟上经济基础,肯定要出问题的。

赵维桢巴拉巴拉说这么多,也是希望小嬴政能早日想通这点。

她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改变秦末矛盾重重的局面,但万一小嬴政想通了,重视这个问题,能早日变革,说不定就能早日解决危机呢?

尽管只是梦想,可赵维桢还是觉得自己得说。

而小嬴政没有立刻接话。

他的脑子已经开始飞速转动了,见他疯狂思索,赵维桢也不着急。

待到她一碗豆浆快要慢悠悠喝到底,嬴政才回过神来。

“我明白了。”

男孩总结道:“夫人的意思是,希望百家学说,和文字、度量衡一样,能统一起来。”

赵维桢:“……”

你是真惦记着统一这回事啊!

“倒也没错。”赵维桢失笑:“能统一是最好的,就像是政公子说的那般,不是省去了很多麻烦?”

“可是,想要一统,该如何说服百家策士?”嬴政又问。

“不用说服他们。”

赵维桢满不在乎道:“只要国君说统一,朝堂里的臣子是做什么用的?”

嬴政颇为认同地顿首:“还是得家国统一。”

赵维桢:“…………”

她早就看出来了,别的国君不敢,或者只在梦里想想一统六国,唯独秦国真的敢这么做,有一半原因大一统思想并非来自后天教育,而是小嬴政打娘胎里带出来的。

“不过说这些也没用。”

赵维桢很是遗憾道:“就算能找来墨家子弟,那也得知道他们在哪儿。”

嬴政闻言,很是茫然:“吕不韦手下商队众多,其踪迹遍布各国。请往来商队为夫人打探消息如何?”

赵维桢愣了愣,然后猛然回神。

对啊!

这个时候不使唤便宜夫君,什么时候使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