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第3/5页)

“小沈大人。”有人主动同沈必打招呼,如今沈传还在朝中,大家对沈必的称呼便变成了小沈大人。“小沈大人今日这身朝服,可真是玉树临风,也难怪上京那么多小娘子眼睛都盯着小沈大人不放,也不知道小沈大人会成为哪家的乘龙快婿?”

谁说男人不八卦?男人八卦起来的时候,三千只鸭子不过如此。

问话的人可谓是将沈必的雷点踩得死死的,沈必皮笑肉不笑道:“沈某暂且没有成家的打算。”

沈必在说完这话后,便没有再吭声。身边的人想来还想拉着他一起八卦,不过幸好这时候登基大典开始,下面的人都变得安静,不再像是开始那般小声交谈。沈必终于觉得耳根清净了些,这时候他倒没听见站在高台上的人究竟在说什么是,沈必的目光重新落回到距离新皇最近的赵禾身上,他和她的距离竟然这么远,沈必压下心头的涩然,却更是有一股不甘心的斗志,蔓延到他的四肢百骸中。

登基大典折磨的可不是皇帝一人,下面的文武百官是要时时刻刻跟随这皇帝的步子。

一套流程繁琐冗长,等到结束时,赵禾已经觉得自己的脖子都快要被头上带着的这些珠串给压断了,回到寝殿时,任由着黛烟等人服侍着自己梳洗,倒在床铺中的下一秒,赵禾就进入了梦中。

再醒来时,她就是天下人都知晓的昭宁公主。只不过如今赵禾这公主跟历朝历代的公主都不太一样,曾经的那些公主在嫁人之前,在宫中整日就是扑蝶采花,吟诗作乐,抚琴煮茶,过得就是顶尖贵女的生活。而赵禾,不到五更天就被黛烟云霓从床上拖了起来,收拾装扮,去了紫宸殿后殿。

紫宸殿是每日早朝的地方。

赵靖从未有一日打消过让赵禾成为皇太女的念头,即便是现在众臣皆不同意,赵禾没有上朝听政的机会,赵靖仍旧想出了办法,特意收拾了后殿,让赵禾听政。

此刻坐在龙椅上的赵靖嘴角噙着笑,看着下面一众朝廷的肱骨大臣,内心已经得意得不行。

对于此举,赵禾又是无奈又是觉得好笑。这么早起来,她还真是有些不适应。但从被叫醒到紫宸殿,赵禾没皱一下眉头,也没埋怨一句,她就坐在赵靖给她安排的后殿里,认真听着前殿的大臣们唇枪舌战。

大昭开国之初,虽是平定了各方战乱,但前朝根基腐败,科举制度一度荒废,大昭人才凋敝,因此朝廷招揽人才迫在眉睫。

赵禾这时候听见的便是群臣对于皇帝提出来的科举制度,在进行着唇枪舌战。她掐了掐眉心,脑子里最后那点困顿,这时候也因为正殿中的那些争吵,顷刻间荡然无存。

即便是大梁还没走向衰败之前,科举对于穷苦人家而言,也不是能改变人生的道路。所有的考试的地点都在上京,若是穷人家的孩子,即便是寒窗苦读,也不一定有支撑到去上京的银子。何况,科举之路漫长,谁能保证自己继而连三高中?如此一看,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科考这条路子,也就只有有钱人家的少爷能勉力一争。

如今朝堂上争执的便是将科考的程序推翻,考点下发到各个地域,减轻寒门弟子的科考成本。

但是这一提议,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诚然如赵靖先前想到的一样,科考考场下沉,势必会让不少寒门弟子走进政治场中,那么从前总是被世家豪门占据的一块地方,有了外人的踏足,世家又如何坐得住?如此一来,便有了朝会时的唇枪舌战。

赵禾坐在后殿,没有谁比她更明白在全国推行科考制度的重要性。但同时她也很清楚,眼下想要按照她阿爹的意愿推行科考,非常艰难。

下朝后,赵靖留了几位臣子谈话,赵禾自行离开。

这段时间在宫中的生活都是这样,赵禾整日忙碌,卯时在后殿听朝,用过早膳后,就有不少课业老师等着她。一整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原本最开始那些对赵禾传道受业的老师们,还有几分别扭。这些当世大儒们,有的是被赵靖许诺的高官厚禄打动,有的是被他能平定天下的气势折服,而有的则是完全被他哄骗来了宫中,反正不论如何,大约是除了谢长珣,那些个白胡子的大儒们,在最初接触到赵禾时,都有些不自在。

他们这辈子又不是没教过学生,但像是赵禾这样特殊的,却是头一份。

不过一月,这些从前对着赵禾别扭的老头们,恨不得开始争夺赵禾的课业时间。

赵禾大约是每个老师都喜爱的学生,上课时总能集中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她很聪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事完全不需要老师在授课时翻来覆去,教育这种聪慧的学生,总是会让老师格外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