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态度的转变(第2/3页)

看着窗外不断往后飞逝的风景,李世民的心情非常的不错。

虽然在李宽看来,“哐当”、“哐当”的声音其实很吵的,不过在李世民看来已经非常好了。

这年代的马车,虽然已经加装了减震器,但是整体的减震效果跟后世的轿车比起来,还是差的远了。

只不过在此之前的马车实在是太颠簸了,所以加装了减震系统之后,大家都觉得好了很多,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今天只不过是挂了五节车厢,蒸汽机的功率还是不够。等到观狮山书院蒸汽机研究所的第二代蒸汽机推出来之后,至少可以挂十节车厢,到时候装载量翻一倍之后,效率就更高了。”

这么点速度,这么点装载量,在李宽眼里真的不算什么。

不过,对于李世民也好,朝中大臣也好,这已经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了。

没看到整个车厢里头,到处都是窃窃私语的大臣。

哪怕是房玄龄这些平时很稳重的大臣,也忍不住激动了起来。

“唐尚书,一旦这个铁路大规模的开通,以后户部要调拨粮草,可就真的太方便了。不仅一次性可以运输相当于一百辆马车的货物,还可以不惧风雨,快速的运输到目的地。”

房玄龄作为尚书左仆射,自然很关心铁路的实际用途。

而这个年代,不管是各地赋税的缴纳,还是军粮的运输,都还没有脱离实物运输的阶段。

百姓缴纳赋税,也都是直接以粮食来进行缴纳为主。

这个现象,哪怕是到了后世九十年代,都还是这样。

那时候的农村,每到缴纳农业税的时候,整个村子的农民都是早早的将家中的粮食用板车拉着来到粮站,忐忑不安的等待着自家税收的缴纳,生怕对方嫌弃自己的稻子晒的不够干,品相不够好。

因为人家可以不收,让你重新折腾一顿。

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个情况就消失了。

因为持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终于取消了。

可是在大唐,别说是房玄龄他们,哪怕是李宽也不敢轻易提取消农税。

所以每年各个州县运输农税,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明明从农户手中收了一千斤的粟米,最终缴纳到州府的时候可能就只有九百斤了。

到了户部的时候,可能更是连八百斤都没有了。

这路途上的损耗,绝对是非常惊人的。

如果使用铁路运输,哪怕只是在主要的州府到长安城之间使用铁路运输,也能大大的降低损耗。

一年下来,这节约的粮食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确实是好啊,日夜不停的奔腾不息,一天就能到达八百里外的地方,简直就是跟八百里加急一样啊。最关键是人家八百里加急那是几乎什么东西都不携带,换马不换人的情况才能达到的。

可是这个蒸汽机,人却是可以在上面舒服的吃喝玩乐,甚至美美的睡上一觉,然后东西就送到了。之前我还觉得铁路修建太费钱了。

现在我突然有点后悔户部在大唐铁路之中占据的股份太少了一点呢。”

唐俭也是有眼光的人。

要不然李世民也不会让他来担任户部尚书。

“听说在大唐股票交易所,大唐铁路的股票价格已经跌到了零点八唐元,户部不少官员还颇有微词,认为自己的投资在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就损失了两成,很不值得呢。”

长安城中,笑话大唐铁路的人可不少。

房玄龄自然也是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的。

不过,在此之前,他什么话都没有说。

因为干巴巴的说点东西,没有什么意义。

哪像是现在,蒸汽机车奔驰在铁轨上面,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那些人的目光太短浅了,跟普通股民一样,稍微下跌一下,就后悔自己买了这支股票,不知道长线投资才是真正挣钱的方法。”

唐俭倒是一点也不避讳户部有一些官员之前发表过贬低大唐铁路的话。

户部又不是他的一言堂,有人的观点跟他不一致,说不定还是好事呢。

要不然李世民也要不放心他继续担任户部尚书了。

……

“无忌,这蒸汽机车,比我们想象的似乎要强呢。虽然短时间内估计收不回成本,但是只要亏损的不厉害,朝廷肯定是会继续大力投资的。”

高士廉跟长孙无忌,自然也是跟着李世民一起上了车厢。

“确实比我想的要强一些,看来长安到洛阳的铁路修建,很快就要提上日程了。到时候有明作铁路成功运营的经验在那里摆着,反对的声音肯定会变得很小。”

长孙无忌对于铁路的修建,心情一直都是比较复杂的。

一方面,铁路是楚王府搞出来的东西,他肯定是不希望那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