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4章 得天独厚的宝藏(第3/4页)

李宽的这个想法,还没有好好的跟谁提过。

毕竟说辽东这么一个大家眼中很是荒凉的边疆,能够产出满足大唐八成人口需求的粮食,实在是很难让人相信。

不过,薛礼作为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都督,李宽自然要跟他说清楚。

薛礼:“王爷,辽东这么冷,不管是种植粟米还是水稻,亦或是麦子,产量不可能很高吧?”

“不,恰恰相反,辽东这里的粮食产量,不管是种植粟米还是水稻,都会比关中要高;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太冷了,种水稻的话,不能跟岭南那边一年两熟。”

后世的东北大米,可是鼎鼎有名。

现在薛礼跟李宽说辽东不大适合种植,李宽自然要好好的给他洗洗脑。

“仁贵,这粮食的产量,除了跟气候有关系,还取决于土壤是否肥沃,灌水是否充分。我之所以笃信辽东道适合大规模的种植粮食,是因为这里有着大片的肥沃土地。你去辽东城外随便找一处荒地,用锄头往下挖一挖,你会发现掘地三尺,土地都还是黑色的。这是一片上天赐予的黑土地,是我大唐得天独厚的宝藏啊。”

高句丽人虽然在辽东也高一些农牧种植,但是他们的农耕水平跟大唐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哪怕是如此,半农半牧的高句丽,都已经是东北地区最强大的存在。

不搞农业的室韦和靺鞨,实力就远远不如高句丽。

“黑土地?”

薛礼显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没有搞明白它背后的含义。

“没错!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它跟你经常看到的土地不一样,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土壤。同样的情况下,一亩水稻的产量,在黑土地和普通土地上面种植,至少可以多两成!最关键的是,辽东这里地广人稀,可以使用驽马配合新式耕犁,以及观狮山书院下属的机械研究所研制出来的简易自动插秧机和人力打谷机,人均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李宽暂时没有办法像后世那样搞大规模的农场,但是小农场却是完全可行。

中原地区,一个人能够耕种的土地,其实不会超过五十亩。

这还不是精耕,如果像是后世那样的精耕,一个人顶多只能搞定三十亩。

但是,如果配合各种牛马和建议机械,一个人平均管理一百亩土地,完全没有问题。

最关键是可以通过种植大豆和水稻,来岔开两者农忙的时间,让一个人可以管理的土地变大。

“这么说,王爷您是准备让生产建设兵团在辽东大力种植水稻?”

薛礼虽然还不理解黑土地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但是李宽的意思,他是懂了。

“没错,水稻是主要的种植作物,除此之外,就是大豆!”

“大豆?大规模的种植大豆的话,全部用来喂马似乎有点浪费啊。”

薛礼有点困惑的看着李宽。

虽然从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豆腐了,但是大豆在大唐最主要的用处还是作为战马的添加饲料。

可是大唐不缺养马的草原,对于使用大豆来给马匹补充营养,需求不是很旺盛。

“喂马也好,制作豆腐也好,其实都不是大豆最主要的用处!”

“啊?”

李宽的答案让大家感到意外。

就连程处亮和秦善道都忍不住盯着李宽,看看他会给出什么解释。

“把大豆压榨之后,可以制作出大豆油,供百姓们食用;而压榨之后剩下的豆粕,则是家畜最好的饲料,不管是鸡鸭鹅也好,还是猪狗,吃了豆粕之后,长势都会变好。如今大唐的百姓已经渐渐的远离了饿死的风险,一些地方的百姓慢慢的对肉食有了更加强大的需求。

这个时候,进一步发展养猪、养鸡产业,也是很有必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姓们的肉食变多了,对粮食的需求就会减少,也算是间接的解决了粮食问题。”

楚王府可是十年前就开始安排人养猪、养鸡,如今是长安城最大的肉食供应商。

虽然这些年,楚王府的养殖规模没有继续扩大,但是养殖技术的进步,却是一直都没有停滞。

特别是如何预防大规模的瘟疫,这是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书院里长期都有一帮学员在楚王府的养猪场、养鸡场里进行研究。

在结合了观狮山书院医学院的一些东西之后,学员们慢慢的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有效的防疫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大规模养殖生猪和鸡鸭带来的风险。

像是楚王府还好,哪怕是碰到一些意外,也能承受损失。

如果其他的百姓孤注一掷的投入到养殖事业,一旦遭遇不幸,立马就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