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章

江南烟雨蒙蒙, 听雨阁楼顶的天阶一片冰凉,一个人影伫立在这清冷的晚秋里。

即便是暮色里,仍然依稀可见他昳丽出尘的容颜, 他如皎月清辉的臂膀轻拢在栏杆上, 好像感觉不到丝毫的寒意。

当风荷走来, 看到这一幕也不禁恍惚回忆起那时冬去春来, 每日郎君和谢相公在这里对月手谈, 这样的场景历历在目,但已不知是今夕何夕了。

风荷在心头叹息一声,从前绝不会见郎君这般如此寂寥的样子......

好在谢相公知道时时惦念着郎君, 又极用心,也不枉......不枉郎君费了那样一番功夫准备去......

想到此,风荷不禁抿嘴一笑道:“郎君,快看看这是什么?”

听到风荷的声音, 虞楚息从神思中惊醒, 继而转过头来, 接着,他的目光很快落在风荷手中的信件上, 这一刻, 凤眼明艳生辉, 似流光溢彩。

“见字如晤, 展信佳......\"

*

会试一结束, 文人举子如同解禁一般。

离放榜之日还要半个月,这半个月里,不少人相约着踏访京城郊外的名胜古迹, 或是出入瓦舍酒肆寻欢作乐, 也有的忙着拜见达官贵人, 纷纷展开繁忙的人事活动。

虽说这场考试的成绩决定了绝大部分人的去留,但只要还没有离开京城,就意味着还有无限的可能性。毕竟除了会试这条路以外,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不过也有一些有心人发现,今年的科举之试尤为隆重,许多世家公子都竞相参与,和往年大不相同。

也就说,今年的会试名单能够跻身而上的寒门子弟极有可能寥寥无几,别说高中会元了,一甲二甲的又有几人呢?

此时贡院里正进行着紧张的阅卷工作,这次出题者是翰林院,那么阅卷人自然也都来自翰林院的学士。他们从初秋以来便闭关进行出题的准备,直到阅卷完成方才能够出来。

翰林院作为整个的大庆的人才储备之地,近几年来,只有科举中前列者方可得入,虽然他们对实际的政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平日也没有需要负担的忙碌的职务,但翰林学士的文学素养却是无可挑剔的。

礼部尚书朱涵在廊下慢慢踱步,不免有些心神不宁。

自从那日陛下召见他之后,朱涵便一直思考该如何办成这场差事。

作弊自然是行不通的,所有的试卷在收卷之后便已经糊名,批阅试卷的翰林学士又不归他礼部管辖,何况,他们几乎个个都有真才实学,在这些人面前瞒天过海,是不可能的。

不过朱涵倒也想到了一个主意,他知道此次会试的名单,寒门子弟的数量必然是不大好看的,但数量不可更改,名次却可以。

若是会试第一名的解元是寒门子弟,也可令陛下舒心许多了。

只是此事何其之难,历届的会元很少出自寒门,毕竟会试可不比殿试,全看一人文章才学如何。

然而天下士子千千万万,京城独占八分,世家官宦子弟如同过江之鲫,又有哪个寒门之流能够力压读书簪缨之族,让众人心服口服呢?

几日过去,批阅试卷的进展也加快了不少。

此次担任科考出题和阅卷人的翰林院学士都有些资历,像是王静等近年才入翰林院的新人当然不在其列。

在专注沉静的氛围中,整个屋子里,只能听得到翻动纸张和笔墨砚台碰撞的响声,就在这时,忽然听到一声赞叹响起,不禁惹人注目。

众人望过去,看到是罗青的时候,更觉惊奇。

原来这位负责点评试论的学士罗青乃是泰安一年的状元,素来颇有才名,虽然比不上吕朔这样天纵奇才,但在一并文人之间也是声名不小。

他在试论上,眼光向来毒辣,极少有让他耳目一新的文章,更遑论发出“璧坐玑驰,沉博绝丽”这样的感叹。

实在让人想象不出,这到底是怎样的文章。

几位考官纷纷凑过去来看,也赞叹有加,这篇文章果真义理充沛,全篇无一丝赘言。

开篇直言“向使文帝无此仁,则为欲而不为道,为伪而不为得.......”,这是从反面的角度,从假如文帝无此仁来说文帝的道德仁义,让人实在是眼前一亮。

一位考官爱不释手又读了几遍之后,不禁笑道:“此子若是其他并无错处,必能在前列了,只是不知是哪位高才,在座的各位可要猜上一猜?”

这是每次漫长的科考中,多日苦闷的闭关生活唯一的乐趣了。

虽然翰林院学士们大多都过着悠闲的岁月,平日里要么研讨诗文,要么编纂书籍,但他们也并非对朝野上下的消息一无所知。

每年汇聚京城的试子有很多人会提前赶过来,想方设法地拜见他们,当然不是为了打听今年科举的题目,而是为了求得他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