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章

乡试的主考官是由京中派遣的学政担任, 其他十多位同考官则是由本省的进士官员选出,二月中旬,派去江南省的学政便已经到了, 接着所有人会闭关一起出乡试的考题, 直到批改完所有的试卷, 才会出来。

眼看着离考试开考的时间只有不到半个月了, 谢舒不再举办文会, 让文社的成员也各自安心复习,迎接即将到来的乡试,他自己也每天都泡在书房里。

今日, 谢舒却没有继续在书房看书,而是邀请郎君一起出游。

现在还是二月底,霜寒虽褪,但路边的枯树枝头还未长出细嫩的绿芽。这样的天气里, 也看不到什么行人, 只听得到车轮转动的声音。

虞楚息穿着一身秋香色的鹤氅, 半张脸藏在白生生的里绒中,只露出深秀的眉眼, 他手里抱着暖手的汤婆子不放, 语气带着几分慵懒:“你不好好在家里看书, 带我出来做什么?”

谢舒微微一笑道:“如今考试在即, 我即便读一两句也不起什么作用, 倒不如放松心神会更好些。”

虞楚息闻言点点头也觉得谢舒说的有些道理,本来他还想问谢舒去哪里,现在倒也不必再问了, 只轻轻勾了勾唇角。

谢舒看着虞楚息, 心头同样泛起一阵欢喜。

这些日子, 谢舒一直专心学业和文社,虽然也能找到时间和郎君相处,可总觉得让郎君受到了冷落,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和郎君同游的机会。

快下午的时候,到了谢舒早已安排好的湖心小筑。

昨日山中下过一场大雪后,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天边白云上下一色,湖边仅有人影两三点,湖光如镜,空明摩荡。

谢舒牵着郎君从马车上下来,两人上了一艘青蓬船,向着湖心轻轻幌去。

船内净几暖炉,茶铛旋煮,冒出袅袅青烟。

谢舒这次来,不仅是带郎君赏玩湖心之景,更是品尝一种当地名为雪鱼的美味。

这种雪鱼只有冬天会从湖底游出,肉质白细鲜嫩,清口不腻,但因数量十分稀少,雪鱼又仅在冰水里活动,金陵城内很少见到,谢舒便想着自己试试。

谢舒虽然没有太多钓鱼的经验,好在这里的钓竿还算好用,和现代的抛竿有些相像。

在谢舒挂上鱼饵的时候,虞楚息也好奇地凑过来看。

谢舒见虞楚息感兴趣,便手把手地教他。

只是这冬天钓鱼本就不易,两人又没多少技巧,免不了手忙脚乱,但虞楚息仍然不肯放弃。

谢舒担心虞楚息手冷,又不敢叨扰到他,只好给他倒些热茶,免得受凉。

后面玩了一天,才钓上几条小鱼,却也十分尽兴。

等天色渐渐暗淡,小舟停靠在岸边,他们正好碰上一位提着鱼篓的老叟,总算不至于毫无收获。

到了终于吃上雪鱼的时候,这鱼肉不仅比谢舒想象的要好,还有一种甘甜的感觉,能够在心间细细回味许久。

*在逃小香猪

“容展,这对策你需记着最关键的一句话,以古之鉴,求今之宜便是。”

姜鸿注视着谢舒微笑着说道。

姜鸿所说的这八个字道明了时策的要点,考试中除却经义、诗赋、试论之外,还有一种试题,叫做策问。

如果说其他三种考题测试的是士子的学识,那么策问反映的就是考生真正的处事能力和政治才华。

从科举兴起以来,策问所占的比重就不断加大,尤其是当朝实行科举改制之后,策问也从两道增加到了三道。

而策问大致分为经义策和时务策,经义策考察的自然是经义中的内容,时务策考察的便是解决朝政的能力。

从泰安元年开始,策题已不再以经史作为重点,反而有重时务的倾向。

但由于策题往往要言国家得失,军国利害,若是任由民众随意谈论,恐生其变,再加上西部跶坦虎视眈眈,泄露机密,也不是妙事,因为这些种种缘由,朝廷禁止印刷有关策论的文字。

所以如何对答策题,也变成了许多学子最为难的地方。

好在并非是完全没有根据,对策依旧可以用四书五经上的言论进行回答,因为策题往往以崇古为善,用古与今的对照来说明问题,大部分再列举三皇五帝等等历史人物留下的著名事迹,再对目前的情况补充和解答。

姜鸿所说的八个字,指的便是对策的要点。

谢舒这段时间都跟着姜鸿学习时策,但姜鸿却很少真正地讲解时策该怎么作答,只是带着他分析天下大势,与古对照。

渐渐的,谢舒面对一道时策想的不是它问什么,而是整个国家的现状以及问题,此时他哪里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呢?

谢舒凝神道:“老师,学生明白了。”

姜鸿微微点头,感慨道:“容展,为师教了你有半年的时间了,其实,半年委实太短暂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