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适得其反(第2/4页)

邵云博知道康平帝不放心什么,胸有成竹的回道。

“常煦的会试试卷,老臣已经亲自审阅过,虽措辞之间难掩锐气,但他对时政与实务的见解,都极有可取之处,论水平,他这个会元绝对当之无愧。”

“我们可以在常规审阅官、监考官与阅卷官之外,再另设九位陪审,陪审成员,皆从六部之中抽取,排名有争议的试卷,可以交由他们做最终表决。”

听到这个安排,康平帝满意的点头。

“不错,只有这样做,才能尽量保证公平。”

与康平帝商量完朝中大事后,邵云博离开皇宫时,坐在皇上特赐的车轿内,他才放松一直紧绷着的心神,后知后觉的开始激动起来。

他亲自看护着长到五岁半的阳阳,竟然是康平帝的二皇子,康平帝已经恶了大皇子,已派大理寺悄无声息的收押大皇子与投靠大皇子的势力。

在当前的形势下,阳阳,应该说是目前仍叫李常煦的二皇子,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皇位继承者,毕竟以秘药勉强维持身体机能的康平帝,已经坚持不了太久,注定没有机会再生儿子。

对他邵云博而言,这绝对是个堪称是绝处逢生,再好不过的结果,可是想到东家,邵云博又忍不住黯然,当亲孙子养了这十五年的孩子,突然要认祖归宗,东家太太……

想到这里,邵云博不禁一愣,东家太太会在意吗?

好像不太会,能做出让捡来的义子充亲子,不仅让人家顶替自己亲生儿子的身份,连亲儿子的老婆孩子也一并交由对方继承,对夫家一切提都不愿提,最厌恶女子要冠夫姓,遗憾李家庄不能叫陈家庄的人,又怎会在意捡来的孙子认祖归宗呢?

想到这些,邵云博又想起另外一件事,李成锋是由他们从河中捡回去的,满身刀剑伤,身手特别厉害,养好伤后,愿意认太太为义母也就罢了,还顶替了太太亲子的身份,从不向人提及任何过往。

而那段时间,也正好是康平帝一行遇袭,被柱国公派的死士拼死相救,才得以逃身的时间点,这么一算,那李成锋的真实来历,可谓是昭然若揭。

将亲儿子的户籍身份送给对方的太太,显然是知道些什么的,就像她早看出自己的身份来历有问题,却当做不知,所做的一切却都从维护他们的角度考虑和安排。

定下找机会要与皇上提一下二皇子养父身份来历的想法后,邵云博又开始琢磨殿试陪审人员的人选问题。

为了能考虑的更周全些,陪审人员除了要学识过关外,绝对不能选用和南江书院沾边的人,与此同时,也要剔除对他性情较为偏激,对他或者是南江书院敌意过大的人,这些硬性条件一列,可选择的余地就比较限了。

想到头大的时候,邵云博突然想起东家太太在开设南江书院时,曾发出的感慨。

“……靠科举选仕,的确是个很不了起的创举,就是它的好处与坏处都很明显,书生容易误国,还是要有针对性的多培养些能干实事的人才,并将他们安置到相应的职位上,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举,比那些靠科举出仕,养些幕僚和师爷处理具体事务的官员靠谱多了。”

身为站在大部分正统科举出身的官员对立面的‘奸相’,邵云博对这番话,实在是非常认同,可他知道更知道,已经实施数百年的科举取仕制度,早已深入人心,不是仅凭一座南江书院,就能改变的。

东家太太也知道,所以她也只是随口抱怨两句,南江书院依旧将四书五经为主课,近两次选取的进士中,自南江书院毕业的人数越来越多。

可是二皇子是由东家太太亲自教大,某些思想观念深受太太影响,他若继位的话,这些是不是可以变一变呢?

看着那满屋的礼物,虽然遵从的是南江书院一贯的风格,都是些实用而又价格不高的东西,只为聊表一下心意,也让李常煦感到有些头痛。

他早知道京中已经聚集不少南江书院出身的毕业生,可他没有想到,自己在京中一露面,就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以自家祖母向来低调,生恐会惹人注意、招来忌惮的行事风格,李常煦觉得,他考了个会元,不仅不是喜事,还是个大麻烦。

“阳阳,你既然已经考个会元出来了,殿试的时候,你可一定要争气些,再超常发挥一次,要不然,咱就丢脸丢大了。”

在李常欣看来,眼前些礼物相当于是压力,他们自家人对李常煦考得怎么样,并不在意,可是有那么多故旧关注着,要是殿试考得太差,保不住一甲前三名,实在有负众望。

袁文义担心李常煦的压力太大,反倒不利于他在殿试上的发挥,赶紧安慰道。

“少爷不用太有压力,尽力而为就行,能取得会试头名,已经算是达到太太的条件,家里又不指望你去当官,殿试什么成绩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