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成圣之法,册封大典,张宁自杀,危机来临(第5/7页)

荀儒缓缓说道。

以本心应天理?

这句话还是许清宵第一次听到的。

他有些好奇,不明白此话的含义,但莫名又懂得了一些。

看着许清宵似懂非懂的神色,荀儒继续说道。

“所谓以本心应天理,其意思倒也简单。”

“你之前无论是明意,立言,还是著书,其实这些都是带有目的。”

“世人读书,其读书,为功名者,为利益者,为苍生者,皆然带着目的,而想要得到天地受封,成为天地大儒,就必须要以本心应天理。”

荀儒解释,一旁的陈正儒却不禁好奇道。

“荀儒,若按照您说的,那成为天地大儒,岂不是要无欲无求?不能带有任何目的?”

陈正儒好奇了,世人读书,的确是带着各式各样的目的,可按荀儒的意思。

好像就是再说,想成为天地大儒,就必须不能带着任何目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就成了无欲无求之人?这不是圣人吗?

只是,即便是圣人,也有自己的思想吧。

“不。”

荀儒摇了摇头,看向两人道。

“所谓以本心应天理,此言的意思,并非是说没有欲望,没有目的。”

“而是知晓天理,所有目的想法,都必须要顺从天理。”

“明意也好,立言著书也罢,想要得天地受封,就必须要遵从的天地之理。”

“所以儒道四品,也称之为知天命。”

“守仁,你所欠缺的契机,就是天命,你必须要清楚,何为天理,何为天命,你所做的事情,有没有顺从天理,你的明意,立言,著书,是否是顺从这天命。”

“所以你必须要想清楚,你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是否顺天命。”

荀儒说到这里,就没有继续说下去了。

原因无他。

再说多了,会影响到许清宵,倒不如让许清宵自己好生理解。

殿内。

许清宵的确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知天命,顺天理,中心思想。

这就是天地大儒的核心吗?

怪不得自己感觉民意充沛,可却始终无法突破到天地大儒这个境界,却不曾想到的是,还有一个这种思想在其中。

自己的中心思想。

知天命,顺天理。

许清宵打算回去好好想想,若是能想明白,自己或许当真能直接成就天地大儒。

而且还不需要担心拔苗助长。

“那成圣之法呢。”

许清宵再次好奇问道。

只是此话一说,荀儒稍稍沉默,倒不是不懂,而是在沉思。

过了好一会,荀儒响起了。

“成圣之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

“需明圣意,立圣言,著圣书,知圣命,得天下才气。”

荀儒开口,说出成圣之法。

“无需要再要民意了吗?”

陈正儒好奇问道。

“无需。”

荀儒摇头,而后开口。

“成圣之路,只需要你重新明意,重新立言,重新著书,还要重新知晓天命。”

“并且你还需要天下才气,借助天下读书人的力量,才能成为圣人。”

“一旦踏入三品半圣境,天下读书人共尊,虽不是真正的圣人,但也已经差不多了。”

“其实这天下之中,仙儒武妖魔佛,儒道十品,是最不可思议,也是最难理解的。”

“武者一品,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但举世之中,还是有一品武者。”

“包括仙道一品,佛门一品,也都是有,可唯独儒道一品,动辄千年出不了一位。”

“五代圣人,贯穿古今。”

“而古今往来,又有多少一品武者,一品虚仙。”

“所以三品半圣,可与一品平起平坐,二品亚圣,可受一品礼拜,若是一品圣人,将是天下共尊之人。”

“五百年前,朱圣证道,大魏王朝迎来无与伦比的盛况,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眼前影响,而是有许许多多你们看不见也不知道的好处。”

“所以,想要成圣是一件好事。”

“但……不可莽撞,否则,落下祸根,就麻烦了。”

荀儒一番话,仿佛在提醒着什么。

许清宵感受着荀儒的目光,他知道自己的心思,已经被荀儒猜到了。

所以荀儒出言劝说,隐晦的让自己不要冲动。

然而,许清宵点了点头,而后起身朝着荀儒一拜。

“多谢荀儒赐教。”

许清宵认真感激道。

“无妨,小事而已。”

“守仁,若是往后有时间,多来大魏文宫,读些圣贤书,或者陪老头子去垂钓垂钓也行。”

荀儒和善无比道。

许清宵则不由轻笑道:“如若荀儒不嫌,往后可就要多多来打扰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