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仁义之师,杀光一切异族,许清宵的惊天布局(第5/7页)

京都不让讨论,事情也早就传开来了。

五日内,大魏上上下下都听说了这件事情,民间谣言四起,大致意思就是,许清宵为人狂妄嚣张,以致于异族国大怒,难以咽下这口气。

所以才会书写奏折弹劾许清宵。

虽然有这种谣言,可百姓们压根就不信啊。

以往,许清宵的民望很高,除京都之外,许多郡府百姓也都知道许清宵这号人物,对许清宵还是颇有好感。

换句话来说,许清宵的路人缘还算不错。

而这一次,纵有谣言四起,可无论如何有一件事不可否认,那就是附属国插手大魏内政,这谁忍得了?

大魏百姓最起码还是有血性的,这是民族国家的荣耀感。

七次北伐是输了,可大魏的骨气没有消失,甚至还耿耿于怀记着这件事情。

自然而然,明白此事后,民间百姓直接炸毛了,各种谩骂这些异族国不是东西。

哪怕讨厌许清宵又能如何?许清宵是好是坏,由大魏百姓来说,再怎么也轮不到外人说吧?

所以,民间的态度几乎一致,就是支持许清宵,抵制十二异族国。

可朝堂上迟迟不提此事,以致于民间百姓都有些好奇,不明白女帝到底作什么打算。

又是如此。

五日之后。

自大魏儒报刊登十二异族国弹劾许清宵之事,已经过了十天,这十天内,女帝对此事充耳不闻,任凭武官如何去提,都被其他事情给压住了。

民间有怨言,毕竟百姓们并不知道这件事情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已经开始谩骂朝廷了,大概意思就是,人家都骑脸了,大魏竟然无动于衷。

这些武官是不是被打断了脊梁骨?

武官们知道民间怨言后,一个个气得暴跳如雷,他们不可能找百姓麻烦,只能自己从自己身上发泄了。

武官们是知道这背后藏着什么事情,可他们理解但忍不了啊。

这一日,终于有武官出面,强行提起此事,但陈正儒依旧将此事压下,想要如之前一般拖延。

可这一次,兵部侍郎直接破口大骂陈正儒,将民间百姓之怨言说出,试图将此事闹大来,逼着皇帝给予一个答复。

但结果便是,兵部侍郎直接被拖出去,罚二十军棍,外加上禁足一月。

这个结果,导致武官一脉齐齐怒了,文武之间原本因为许清宵而缓和的关系,急剧下降。

大家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思考方式,陈正儒等人思考的是大魏国势,武官思索的是大魏国威,两者都很重要。

大国就必须要有国威,若无国威,势必会影响到大魏国运,若不是这点,这些武官也不会如此激烈强求开战。

谁不想有钱有粮打仗?谁希望一仗打完,自己赢了,可国家没了?

总而言之,这段时间很憋屈,极其的憋屈。

如此,又过五天。

已到十二月份。

十二月月初,京都发生了两件事情。

大魏文报搞了个什么庆年活动,三折低价售卖大魏文报,持续一个月,在外人看来是许清宵想要通过降价方式争取市场。

而大魏儒报,则在十二月份,刊登发表了一篇新的文章。

【隐而不宣,尽失国威,泱泱大魏,有何可惧】

这是大魏儒报最新发表的文章。

这篇文章发布后,一时之间,激起千层浪。

文章开篇便是指责六部意图将此事隐而不宣,不告诉百姓,想要压下,贪生怕死,而后更是阻止世人讨论此时,想要逃避,害的大魏失去国威。

文中重点就是,大魏王朝乃是上国之上,面对区区异族国的挑衅弹劾,竟然不敢回应,这都已经过了半个月了,同时还特意写了几段来自异族国读书人的言论。

如今大魏所有的附属国,都在笑话大魏,说北伐打断了大魏武官的脊梁骨,打没了大魏百姓的骨气,言语犀利,而且字字珠玑。

最后结尾更是质问。

质问大魏到底在怕什么?

这篇文章,每一个字都是下了功夫的,许清宵看完之后,也不由大赞此人文笔犀利。

短短几句话就能将人的情绪调控起来,说实话自己估计都没这个能力。

不仅仅如此,这篇文章的精妙性,让许清宵不得不认真研究。

许清宵知道,大魏文宫是在施压,借助天下百姓向朝廷施压,但这个施压有两种意思。

一种意思就是真正替百姓发声,可这帮大儒岂能看不出十二异族国的用心?他们看得出,知道十二异族国在针对自己,所以故意这样做,想要让自己背锅。

还有一种意思是,大魏文宫不是针对自己,而是在针对大魏王朝,自己不过是导火线罢了。

许清宵更希望大魏文宫是针对自己,最起码这样的话,大魏文宫只是某个人用心险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