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可怕的幕后!(第5/7页)

是开窍读书人,可在太平诗会上,竟然一个都没有入列,到头来还是靠自己力挽狂澜。

可以想象到,如果自己没有出现的话,大魏这次就丢人现眼了。

还自称什么儒道正统,圣人一脉?全是笑话。

“恩。”

“大魏文坛的确有些下滑,这也正常,毕竟受到北伐影响,然而,即便是再受到影响,也不至于太平诗会这般不堪。”

“至于十国大才,他们的的确确有些古怪,若换上一届太平诗会,尔等见老夫,必礼拜无比,眼神之中,都会带有敬重。”

“在大魏行事作风,也会尽显客气,甚至面对大魏文人,也是各种讨好,但今年不一样,他们略显狂妄。”

“眼神带有倨傲,气度完完全全变化,这提前退场,自大魏建国以来,也从未发生过,莫说大魏没有做错,即便是大魏做错了,他们也不会提前退场。”

“你可知为何?”

陈正儒点了点头,同时回答许清宵这些问题。

“为何?”

许清宵问道。

“朱圣源于大魏。”

“故天下文人,视文宫为圣地,大魏文人为圣人门徒。”

陈正儒说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无比骄傲,同时也无比自信。

而这一点,许清宵也不得不承认。

圣人的影响有多夸张?

自己言语,根本不是辱圣,也不是对圣人不尊重,说到底是不想走朱圣一脉,而是选择自己开创属于自己的学派,这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至少在朱圣没有成圣之前,有很多人都开创过自己的学派,而朱圣学派也是从当时一路杀出来的。

可自从朱圣成为第五代圣人之后,所有学派统统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狂热,天下文人的一种狂热。

朱圣的人格魅力,许清宵不可否认,甚至换句话来说,如果自己在那个时代,哪怕带着无数诗词,估计也不敢与圣人争辉。

这就是圣人的魅力。

自然而然,陈正儒这番话,许清宵相信,也认同。

可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这次太平诗会,问题就大了啊。

还不等许清宵继续询问,陈正儒则又开口,将今日太平诗会来龙去脉说给许清宵听。

包括孙静安如何训斥大魏文人,又是如何偏袒十国大才之事,说的清清楚楚,没有一点偏袒自家大儒,也没有一点摸黑。

只是将所有的事情,原原本本说出。

待陈正儒说完之后,许清宵的眉头是越皱越紧。

“不对!”

“这完全不对。”

“孙静安,是文宫大儒,他尊奉朱圣,明意圣道,立言维圣,著书传圣,性格有些冷漠。”

“对于大魏儒生或许会有一些冷傲,这很正常,可在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应该这般做,也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

“激怒文宫儒生,到头来并没有任何好处,虽维护的是大魏颜面,但有些过了。”

许清宵皱着眉头,再听完陈正儒这番话后,他实实在在有些不能理解了。

知道孙静安傲,而且固执死板,但身为大儒,年龄也摆在这里,不可能如此愚蠢,各种袒护十国大才,而训斥大魏文人。

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完全不符合一位大儒所作所为,哪怕是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啊。

许清宵自言自语,他在分析。

而陈正儒没有说话,待许清宵百思不得其解之时。

陈正儒的声音响起了。

“有人企图剥离文宫。”

陈正儒的声音很平静。

但这平静之言,在许清宵耳中,却如同惊雷一般。

下意识他是否决的,可结合陈正儒所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啊。

可许清宵还是忍不住出声。

“剥离文宫?”

他咽了口唾沫,他眼神之中充满着不可置信。

大魏文宫,诞于五百年前,朱圣之时。

大魏京都为何出现在这里?是因为文宫先显,最终迁都此地,这就是圣人的威望。

自此,从那一天后,大魏文人皆称圣人门徒,走到异国他乡,都昂首挺胸。

而如今过了五百年了,文圣已经逝去,可文宫却一直留在此地,后世人不断用才气蕴养文宫。

可以说,大魏上上下下的百姓和文人,最大的骄傲,不在于军事能力,也不在于富裕能力,而是大魏出了一位圣人。

古今往来多少鼎盛王朝?有几个王朝出过圣人?

这是精神上的绝对骄傲,是每一个大魏百姓骄傲的东西。

可现在陈正儒告知,有人想要剥离文宫,相当于夺走这个儒道正统,这怎么可能?

“陈儒,这不可能。”

“朱圣在京都悟道成圣,如何剥离?”

许清宵已经不用大人称呼了,而是用陈儒,代表着用儒生的身份交谈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