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国公震撼,许清宵之计!(第6/7页)

“爹,与其写信,不如你设宴,邀请他们带着儿孙一起过来算了,孩儿现在让人去准备好宴席,也算是招待清宵兄弟。”

有人开口,这般建议道。

“行!这个法子好,去请,去请,都请过来。”

安国公点了点头,随后看向许清宵道:“清宵侄儿,这样也好,免得你待会跑来跑去,一同喊过来,也让你认识认识人。”

安国公笑了笑,紧接着看向李兵等人道:“你们还不把其他孙儿喊来?一起让清宵侄儿看看?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就没了。”

他提醒了一句,顿时国公之子的夫人纷纷起身,赶紧把自己儿子抓来。

众人忙成一团,许清宵则静静坐在位置上,至于李范几乎是咬牙切齿地看向许清宵。

然而许清宵回以一个微笑,他希望李范继续保持这个样子,等自己安顿下来了,看他还咬不咬牙。

不过突然搞出这么一出,并不是许清宵当真去报复一个熊孩子。

实际上许清宵是再建立自己的人脉。

来京都时,遇到这群熊孩子拦路,许清宵就意识到一件事情,三代教育问题。

后来询问周景安一些事情,也证实了自己的想法。

大魏王朝,自靖城之耻后,武将的地位瞬间攀升,武帝七次北伐,虽然没有彻底根除蛮夷之祸,但至少也洗刷了部分耻辱。

最起码蛮夷暂时不敢来犯。

可七次北伐,打光了大魏的国库,甚至动摇国本,大魏几乎不可能继续北伐了。

有时候很多事情,不是人为可控,而是国家意识形态控制,用比较深奥点的话来说就是,国运。

当国家上上下下集体想要打仗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国运将会空前盛大,一旦征战,几乎势如竹破。

可眼下的大魏,百废待兴,百姓们现在不需要打仗,只想吃饱肚子,只想过一过安稳的日子,等恢复如初,再打也能接受。

不然强行要打,赢了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报仇了!我们赢了!耶!

就这样吗?

任何战争都是有目的性和利益性,国家富裕,百姓安康,再兴北伐,为的是大魏国威,为的是国际地位。

现在北伐,无论输赢,大魏都将成为最大输家,因为仗打完了,大魏也没了,这一点武官们不可能不知道。

可他们依旧争着要去北伐,说到底还是地位问题,可以不去北伐,但不可以不提,因为一旦确定不北伐了,武官地位直接削一半。

所以这些国公王侯,其实一个个都很惆怅,他们找不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后代进入朝廷,入文职,当文官,哪怕当儒官也行。

可问题来了,请的一些老师敢教这些国公后人吗?

先不说家庭背景各种因素,真要是请儒家人来教,他们怕不怕?给你灌输一点,你父母爷爷都是一些粗鄙之人,祸国殃民。

你受得了受不了?

所以他们既希望自己后代不要继续入武官,好好读书,又不希望让这群儒官来教。

儒者无私他们信,真请一位大儒来教,肯定不会带有偏见,但问题又来了,人家凭什么教你?你朝堂上骂我如猪狗?我私下教你孩子学习?

我他娘的是大儒,不是圣人。

就算真出了一位这样品质无私之人,可儒家有许多东西就是与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不符合。

言传身教,言传身教,自己孙子天天学习儒家仁爱,而自己天天囔囔着杀他娘,杀他娘全家,请问这合适吗?

可现在不一样了,自己是谁?自己怒怼朱圣一脉,跟儒官先天站在了对立面,而自己又有才华,人称许万古。

自己来教这些顽童,这帮国公王侯是不是感觉非常合适?

有才华,有能力,而且不是跟儒官一脉,甚至都不是朱圣一脉,这简直是上天送来的宝啊。

所以许清宵完全相信,安国公愿意把自己孩子交给自己。

为人师也,如其父母。

天地君亲师,这是儒家思想,大家都能接受,自己是这帮孩子的老师,等同于自己就是半个父亲了。

这人脉关系可谓是瞬间牢固,只要自己不犯下天大的错误,真要在朝堂上做错了点事,大家都会帮忙说几句话。

再者自己以后在京城中做点什么别的事情,也是如鱼得水。

但想要做到以上这几点的前提就是,自己得好好教这帮学生。

许清宵没教过人,但也懂得一些道理,教出一帮三观正的学生没有任何问题,教出大儒或许真有困难。

可换句话来说,安国公等人当真相信自己能教出大儒吗?

也当真相信自己孩子有大儒之资吗?

真成了大儒,意外之喜,地位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