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重返来路(第2/3页)

宋禾叮嘱:“多做一些,咱们坐班车去得大半天的时间。”

大娃和米宝除了做饼外,又蒸了一笼的包子,砂锅中还熬着白米粥。

等宋宁玉和强子姑父来了后,六人就把白米粥与包子分了吃,吃完后便提着行李往汽车站走去。

强子姑父手上还拿着最后一个大包子,他刚刚对大娃的手艺连声称赞,甚至觉得大娃的厨艺已经比得上国营饭店的厨师了。

他长长叹声气:“哎,也就是现在这个世道不能做买卖,要不像大娃这种手艺,支个摊子都能养活一家老小。”

大娃被姑父夸得心情都好了许多,只是强子姑父嘴巴念念叨叨的,一旁有些心烦意乱的宋宁玉恨不得给他一个大嘴巴子。

要说大娃几人近乡情更切,其实宋宁玉更是这样。

她都多少年没回去了,如今还真有点不敢踏上回家的班车。

回到宋家庄,总共得转三次班车。

一次是从平和县到达安省与河省的交汇处,也就是当初宋禾他们四人逃荒时路过的石门县。

宋禾坐在班车上,透过窗户往外看去,不禁想起石门县那个小小的后山村。

十几年过去了,后山村的人在最困难的时期给了他们队伍里的人几块红薯一条活路,又尽最大力去招待他们,这事儿宋禾记得很紧。

班车十分拥挤,宋禾她们几个人多,又有强子姑父在前头开路,她们这才能抢到位置,虽然这个位置在最后一排。

然而最后一排五个位置足足坐了九个人!

小妹基本上都是坐在宋禾腿上,还有一个小男孩是坐在强子姑父腿上。小男孩的爹就坐在一旁,他爹腿上坐着他妈。

那对夫妻十分不好意思,连忙跟强子道歉。

强子笑着掂量了这男孩子两下,摆摆手道:“不碍事,都没我儿子重。我们乡下人,干惯了农活这点重量真不算啥。”

旁边有几个同样来自乡下的人就和强子姑父聊了起来。

有人就问:“大兄弟你这是一大家子人?”

强子姑父也大声道:“可不是吗,这些都是我侄子侄女,带我媳妇和几个侄子侄女回娘家一趟。”

他这么一说,周围人就晓得了,这是内侄子和内侄女呢。

也是奇了怪了,内侄儿咋会在姑姑家待着?而且这还三四个呢!

这种事儿一听就有隐情,不过也是人家的家事,一般人都不会去问,万一戳到人家的伤心事咋办?

于是旁边人话题一拐,又开始问强子姑父一行人来自哪个公社,公社里情况咋样,地里头庄稼产量咋样。

一听说是河西公社的,车子上不少人便开始向强子姑父打听河西公社的竹荪。

不少人唉声叹气地发出感慨与羡慕:“河西公社好啊。别说平和县,就是咱们整个源阳市境内能比得上河西公社的公社都没几个。”

他们这些人或多或少也听说过河西公社的名头。听闻一年下来,光是队里分到的钱就能比得上城里的工人。

城里还有许多工人得一家四五口住在一个单间里呢,可乡下院子大,住起来又宽敞又舒服。而且还能养鸡养鸭自个儿种菜,又比城里省钱。

所以说综合比较一下,河西公社社员们的生活水平,竟然还高于城里的工人!

半车子的人就这么聊了起来。

有说自家公社今年年都过不好,不少人在地里庄稼都收上来之后,还得去地里翻翻那些没人要的红薯。

有说自己邻居好几年都没买衣服了的。说他邻居家里头四五个孩子只有一条冬裤,那裤子的易磨处,都磨得快剩一层布料了都!

当下不仅缺粮食,这些布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也匮乏得很。

小妹从上车后就皱着一个眉头,似乎难以忍受车里的环境。可这会儿听着这些人的话,眉头渐渐松开来。

她难以想象,兄弟姐妹四五个就一条冬棉裤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同乡人哀叹道:“今天老大穿着裤子出门,明天就轮老二出门了呗。只有一条裤子那能咋办?有些人家连一条裤子都没有,一整个冬天都得躲在被窝里。”

车上这会儿人挤人,正摇摇晃晃的往石门县上行驶而去。

不少乘客听到这番话都沉默了。

小妹悄悄伏在宋禾耳边,轻声问:“姐姐,真的有人家是这样的吗?”

宋禾摇摇头:“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咱们宋家庄以前也是这样的。”

记忆里,宋家庄真有这种现象。

她这话没有刻意压低声音,旁边的大娃和米宝都听到了。

三个孩子不禁看向宋宁玉。

宋宁玉透过窗户,遥望远处青山,似乎在回想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

她轻轻点头:“我记得是好久之前了,有户人家里生个八个娃。过年的几天,今天给这个孩子碗里舀了米汤,明天就给他舀一些米粒。吃得最多的还是地瓜,那地瓜和咱们现在的地瓜可不一样,再叫你们几个吃,应该都吃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