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3页)

都是开荒人,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不让未来的玩家们在没来得及展开研究前就把周围的新物种全部祸害完,接下来军方首先派人去第二个登陆点扫荡了一圈,把周围的花鸟虫鱼都逮了一批带回去记录在案,并且准备派人坐镇第二个登陆点开设的博物馆分馆,负责接收并转运玩家们拿来兑换物资的新物种与新矿物。

双方忙忙碌碌好些天,转眼来到元宵节当天。

对于元宵节,大伙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古时就有不少关于这个“上元节”的有趣风俗。

对于古人来说,上元节无异于可以让年轻男女出门相会的情人节,已经定亲的或者准备相看的男男女女可以光明正大相携看灯。最有名的就是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直到现在,大伙也非常重视元宵节,即便学校已经开学、公司已经上班,也会给学生以及社畜们留一个晚上的空档,让大伙可以尽情抓住年节的尾巴再放松一回。

到了这天晚上,各大电视台更是会提前排演好精彩纷呈的元宵晚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观众们眼球。

没有人知道的是,就在几天之前各大电视台被召集起来,要求他们从一系列古画中挑选一个作为晚会节目之一,派最好的表演者过来排练相关节目,保证不管切换到哪个频道都能为博物馆提供贡献值。

这也是过来和吴普接洽的宣传口负责人主动提的。

吴普的古画场景已经架构出来,不仅安全区那边可以使用,“画中行”交流厅那边也完全可以拷贝一份过去。

得知吴普只准备直播一下画中人画中事当晚会节目,负责人感觉没把这些场景利用到位,索性紧急召集各电视台的人过来排演节目。

这个任务落实到每个电视台,也就每个台几分钟的事,各电视台过来开会的人听完后二话不说安排下去。

每个人都感觉清阳博物馆果然背靠国家,必须好好把事情办妥了!

而且这也是一次可以公费到清阳博物馆畅玩几天的好机会,大伙都摩拳擦掌准备自动请缨来坐镇这个“分会场”了!

平时她们不是抢不到票就是抽不开身,现在可以借口出差过来玩个痛快了!

消息递回去以后,甚至还有电视台提出能不能多匀他们两个节目。他们眼馋清阳博物馆那些全息场景很久了!

这种躺在家里就能坐享其成的待遇,简直让吴普想不咸鱼都不行。

考虑到晚上“画中行”交流厅那边有各大电视台排练好的节目,他欣然地把本来定在晚上才开的直播改成了早上开始,准备带观众们慢慢探索画中世界。

元宵节一大早,早已关注直播间的观众们就收到了开播提醒。

最开始镜头带着观众进入的是一幅关于耕作和打猎的场景,画作绘制在青铜器上,用以记录早期的耕猎生活。

这个时期的画作一般有两类功能,一类是用来记事以及记功,一类则是用来沟通天地。

早期许多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都是源自于人们对生活的的观察,比如常见的《伏羲女娲图》就非常有代表性。

一直到二十世纪末,科学界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人们赫然发现它的结构与《伏羲女娲图》十分相像!

常见的《伏羲女娲图》画的是人面蛇身的伏羲与女娲蛇尾螺旋相交,象征着人类生殖,一度盛行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这奇妙而美好的巧合让发刊于二十世纪末的期刊《国际社会科学》把这幅图只作为试刊号的首页图。

神话源于生活。

最初的绘画艺术也源于生活。

比起青铜器上简略的图案,此时由全息技术架构出来的场景已经和真实风景无异,只是画面多了几分如诗如画的韵味。

直播间的观众们一大早起来,看见的就是风景宜人的田垄风光。

只不过画中农人手里的工具比较原始,田地上的庄稼也十分稀疏,里头夹种着多种作物,可惜每种作物结的穗都不大,想来收成不会太好。不过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样的收成算不得歉收,所以他们有些埋头除草,有的立在田垄上闲聊。

画面拉进后还可以听见他们聊着的家里长短。

即便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他们闲聊的内容也没多大不同,要么讲什么时候娶婆娘要么讲晚上吃什么,还有些是在讨论怎么揍家里的懒娃子。

远处的茅草屋飘着炊烟。

显然快要回去吃饭了。

这拥有浓浓乡野气息的画面,让不少早起的直播间观众们都觉得身心放松得很。

“真想去这个地方住几天!”

看着那淳朴而古老的农耕生活画面,不少人纷纷在弹幕里感慨。

人就是这么奇怪,住在乡野的人向往城市,住在城市的人又向往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