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2/4页)

第一日担心卖不完,不敢多准备,但有了经验,沈怜雪就大概能算出每日营生。

只要她做的味道不变,大概就能卖上十天半月,或许可以更长久。

林娘子也觉得她那生意不错,笑道:“好,那炉子就放在后门边上,回头你放个箩筐在那,进了菜我直接放那,你直接取了便是。”

沈怜雪点头道谢,付了钱便领着女儿回家。

下午母女两个就准备油纸,叠了一整个下午,准备了厚厚一筐,才算作罢。

很快便是第二日,今日沈怜雪要了两百根油果子,她把前一日用完的背篓还给卖油果子的摊贩,同他定:“明日我还要两百。”

因着已经熟练,今日沈怜雪没那么早起来,待到出摊时也比昨日要早一些。

出乎她的意料,她们刚到昨日的位置,便有客人上来排队。

“团团老板,今日好早。”

客人们大多都是跟沈如意打招呼,沈如意还有些困,心里却很高兴,揉着眼睛说:“早哦,婶娘叔伯辛苦啦。”

小姑娘声音软软的,仿佛秋日里最温柔的风,温暖每个人的心田。

在汴京,什么样的家户都有,往常也有孤身带着孩子的娘子努力生活,她们能养活好自己,也能养活好孩子。

不用问,沈怜雪跟沈如意便一定是这一种。

做母亲的不善言辞,手艺却极好,摊子也干干净净,每一样东西都让人觉得放心。

女儿却伶俐可爱,一张小嘴叭叭叭,就没有她应不上的话。

客人们排好队,一份两份报了数,沈怜雪便默默做起煎饼来。

今日来的人大多都是昨日的老客,吃了一次上瘾,今日便来再排一次。也有昨日没吃上的,今日早早就来,生怕又是明日请早。

如此一来,摊位前的人就比昨日要多。

这一热闹起来,就有不知道的行人过来张望,小摊子一下子便显得人声鼎沸,生意好得不行。

沈怜雪额头都出了汗,但她手很稳,每一步都不乱做,紧张之余却不慌张,把每一张饼都做到最好。

等煎饼的时候,客人们也相互聊天,就有一个南边来的汉子说:“说起来,我昨日吃了觉得味道很好,但少了些辣味。”

汴京一带人是不怎么吃辛辣之物的,不过在听闻在蜀州赣州等地,因潮湿多雨,所以人多食辛辣。

其中有一道芥辣瓜儿,最近在汴京很是流行,听闻味道特别冲,配饭配粥都很得宜。

沈如意闻言心中一动,她扭头看母亲,见母亲也是若有所思,便知道她虽一直不怎么吭声,却在认真听食客的意见。

沈如意就问:“伯伯,您说的可是芥辣瓜?”

那汉子点头:“正是,我昨日还想,若是把芥辣瓜切碎放进去,那味道指定更好。”

好味都是人们品尝推敲出来的,沈怜雪也从不认为自己就是最好,如此听了,心中颇有感触,难得抬头对他道:“多谢这位郎君,我记下了,回去若能做成,过几日便会带来,郎君到时可来尝。”

她摆摊摆了两日,这是说的最长的一句话,足见她对吃食的认真。

那汉子也没想自己随便一句,店家就当了真,颇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说说,到时难为你们上心。”

众人一边说着,一边等着煎饼出锅,闻着热气腾腾的煎饼香气,觉得一整日都有盼头。

沈怜雪一直忙了一个多时辰,待到辰时,已经卖得只剩二三十根油果儿,这会儿已经过了早食,要上工的行人都已开始忙碌,行人逐渐变少,煎饼摊位前也不用再等,过来便有现成煎饼。

沈怜雪这才发现自己有些饿了,她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跟女儿坐在板凳上慢慢吃。

就在这时,一道温和的嗓音响起:“这位施主,请问是卖什么的?”

沈怜雪站起身,便见一个富态僧人站在摊位前,正笑眯眯问。

他长得略有些圆润,头上戴一顶素纱僧帽,身上的僧衣看似朴素,却隐约有些波光流转,似是锦缎。

沈怜雪见是僧人,并未如何放松,依旧紧绷地道:“是做的鸡蛋煎饼,大师当不得用。”

那僧人颇有些遗憾,再三探看,最后只得败兴而去。

沈如意站在小板凳上,看着僧人离去的背影,眼睛亮得如同金乌。

她心想:“我怎么忘了这个发财的好机会!”

————

沈如意一想起发财机会,立即就有些魂不守舍,就连吆喝都忘了,一直站在母亲身边发呆。

沈怜雪以为她累了,这会儿客人又不多,便扶着她在凳子上坐了,还把水杯放入她手中:“团团略等等,卖完咱就家去。”

“好。”沈如意下意识点头,思绪一直沉浸在回忆里。

她记得也是这一年这个时候,大约就在十月末十一月初的时候,朝廷颁布新令,计于年末十二月开始,每月曾发五百度牒,且计于景祐十九年限度牒民间交易,规定交易过户不满一年不许出卖。①